恐怖主义的刑法规范识别
发布时间:2022-08-10 14:07
数据和历史使人们产生了对恐怖主义现存、直接的经验。这一感性认知驱动着刑法,加剧对恐怖活动犯罪的制裁,因此产生了法律工具主义的风险。要遏制这种风险就需要在理性层面揭示出恐怖主义的概念。恐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形成于本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中国表现出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相结合的思维系统,于是在意志的实践层面体现出一种表演性暴力的现实。这种现实是揭示恐怖主义思维的关键,因此需要在犯罪构成要件的意义上进行表达。因为目的是思维的定在,所以构成要件将目的予以揭示才能将犯罪思维表征出来。唯有通过短缩二行为犯的立法模式,针对恐怖主义的理性识别方法才能贯彻到司法实践中去。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对恐怖主义的识别误区
(一)刑罚评价层面的恐怖主义
(二)感性认知层面的恐怖主义
(三)法律工具主义趋势的形成
二、恐怖主义的本源性识别
(一)恐怖主义犯罪动机的形成
(二)恐怖主义犯罪目标的形成
1.设定双重目的
2.第二重目的的现实性
三、恐怖主义在刑法规范中的表达
(一)断绝的结果犯模型尝试
(二)短缩的二行为犯模型证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 张若龙,李志鹏.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6(01)
[2]恐怖主义犯罪的事实定义与基本类型研究——以犯罪学为视角[J]. 兰迪. 净月学刊. 2016(01)
[3]法律工具主义对美国冲突法的影响及其启示[J]. 王承志. 当代法学. 2015(03)
[4]论恐怖活动犯罪的主观要件[J]. 皮勇,张启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06)
[5]恐怖主义本原辨析——基于事实的本体性认识[J]. 张绍彦. 现代法学. 2013(05)
[6]无知的代价——一个网络男孩的牢狱之灾[J]. 臧德胜. 法庭内外. 2011(04)
[7]犯罪主观要件结构分析[J]. 张小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8]“东突”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J]. 郑坤亮,玛达尼亚. 历史教学. 2004(01)
[9]作为总体暴力的“恐怖主义”?[J]. 伊萨贝拉·索米尔,林国荣.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3(04)
[10]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J]. 田宏杰.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6)
本文编号:3673775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对恐怖主义的识别误区
(一)刑罚评价层面的恐怖主义
(二)感性认知层面的恐怖主义
(三)法律工具主义趋势的形成
二、恐怖主义的本源性识别
(一)恐怖主义犯罪动机的形成
(二)恐怖主义犯罪目标的形成
1.设定双重目的
2.第二重目的的现实性
三、恐怖主义在刑法规范中的表达
(一)断绝的结果犯模型尝试
(二)短缩的二行为犯模型证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 张若龙,李志鹏.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6(01)
[2]恐怖主义犯罪的事实定义与基本类型研究——以犯罪学为视角[J]. 兰迪. 净月学刊. 2016(01)
[3]法律工具主义对美国冲突法的影响及其启示[J]. 王承志. 当代法学. 2015(03)
[4]论恐怖活动犯罪的主观要件[J]. 皮勇,张启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06)
[5]恐怖主义本原辨析——基于事实的本体性认识[J]. 张绍彦. 现代法学. 2013(05)
[6]无知的代价——一个网络男孩的牢狱之灾[J]. 臧德胜. 法庭内外. 2011(04)
[7]犯罪主观要件结构分析[J]. 张小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8]“东突”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J]. 郑坤亮,玛达尼亚. 历史教学. 2004(01)
[9]作为总体暴力的“恐怖主义”?[J]. 伊萨贝拉·索米尔,林国荣.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3(04)
[10]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J]. 田宏杰.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06)
本文编号:3673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67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