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渎职罪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3 22:11
  渎职罪是公务人员的一种职务犯罪,它不仅造成国家公务管理活动的混乱,还常常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鉴于此类犯罪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的后果之严重,虽然我国刑法对其在立法层面较之以前也已经有了更多的关注,仍然存在诸多的重大疑难问题。关于渎职罪的主体,渎职罪的危害结果,渎职罪的因果关系,渎职罪的主观罪过,渎职罪的前案,渎职罪的共同犯罪,渎职罪的罪数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凸显了其研究之重要性。 本论文在充分考察国内目前对渎职罪的立法和司法现况的基础上,致力于对渎职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希望能有助于渎职案件的司法实践,以及推动当今语境下渎职罪理论体系的完善。全文除引论外,共分七章。 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渎职罪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态,渎职罪的称谓,渎职罪的概念,国内外刑法关于渎职罪的立法沿革。本部分中指出虽然我国对于渎职罪的研究已有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低水平重复较多,仍有诸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章是渎职罪的主体。本章介绍了我国渎职罪主体的立法变迁过程,渎职罪主体规制的缺陷,以及渎职罪主体的判断标准。本章深入分析了判断渎职罪主体的两个要素——“身份”和“公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和相关说明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关于渎职犯罪的立法概况
    四、核心概念阐释
第一章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
    第一节 渎职罪犯罪主体刑法规制的历程和缺陷
        一、渎职罪犯罪主体刑法规制的历程
        二、渎职罪犯罪主体规制的缺陷
    第二节 渎职罪犯罪主体的认定
        一、渎职罪犯罪主体认定标准述评
        二、渎职罪犯罪主体认定的两个要素
    第三节 渎职罪犯罪主体的范围
        一、国家机关的界定
        二、渎职罪犯罪主体的表现
第二章 渎职罪的危害结果
    第一节 渎职罪危害结果的定义及表现
        一、渎职罪危害结果的定义
        二、渎职罪危害结果的表现
    第二节 渎职罪危害结果的分类
        一、物质性损失和非物质性损失
        二、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第三节 渎职罪中危害结果的认定
        一、渎职罪物质性损失中“重大损失”的认定
        二、渎职罪非物质性损失的认定
    第四节 渎职犯罪“重大损失”的计算
        一、渎职犯罪“重大损失”的计算时限
        二、渎职犯罪损失的计算方式
第三章 渎职罪的因果关系
    第一节 渎职罪刑法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
        一、刑法因果关系概览
        二、国内渎职罪因果关系观点述评
    第二节 渎职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模式和原则
        一、渎职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模式
        二、渎职罪因果关系认定的原则
    第三节 渎职罪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
        一、渎职事实因果联系的认定方法
        二、渎职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
第四章 渎职罪的主观罪过
    第一节 渎职罪主观罪过形式的分类
        一、滥用职权型渎职犯罪
        二、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
        三、徇私舞弊型渎职罪不是独立第三种类
    第二节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的主观罪过
        一、玩忽职守型渎职罪现有罪过之观点
        二、玩忽职守类型渎职罪的罪过只能是过失
    第三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主观罪过
        一、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现有罪过之观点
        二、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罪过只能是故意
    第四节 渎职罪中的监督过失
        一、监督过失的含义
        二、渎职犯罪监督过失的认定
第五章 渎职罪的“前案”
    第一节 前案的存在范围
        一、“前案”称谓的确定
        二、前案存在的范围
    第二节 “前案”构罪的标准
        一、“前案”的性质
        二、“前案”的确定标准
    第三节 五种特定渎职罪的“前案”
        一、徇私枉法罪的“前案”
        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前案”
        三、放纵走私罪的“前案”
        四、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前案”
        五、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前案”
    第四节 “前案”和特定渎职犯罪合并管辖
        一、合并管辖的必要性
        二、“前案”管辖的具体设计
第六章 渎职罪的共犯
    第一节 渎职共犯人罪名的确定
        一、共生性罪名关系中身份者的罪名确定
        二、共生性罪名关系中非身份者的罪名确定
    第二节 身份者和非身份者在渎职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一、非身份者能否认定为主犯
        二、身份者不可认定为从犯
        三、身份者的量刑可略轻于非身份者
第七章 渎职罪的罪数问题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
        一、罪数判断标准的学说
        二、法益判断标准的确立
    第二节 罪数判断的原则
        一、罪数判断的基本原则
        二、罪数判断的具体原则
    第三节 因受贿而渎职应当数罪并罚
        一、因受贿而渎职的罪数形态的观点
        二、因受贿而渎职的罪数形态分析
        三、以之当牵连犯作为一罪处理的弊端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定渎职犯罪的前案研究[J]. 康均心.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2(01)
[2]渎职罪中“前案”的管辖问题研究[J]. 龙双喜,简绍恒.  学理论. 2011(21)
[3]渎职犯罪中“前案”问题之探讨[J]. 陈丽玲,诸葛旸.  中国检察官. 2011(10)
[4]渎职罪共犯及其相关问题——以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为例[J]. 康均心,王杨.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2)
[5]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J]. 劳东燕.  政法论坛. 2010(06)
[6]浅析监督过失理论基础[J]. 王会宾.  改革与开放. 2010(08)
[7]信赖原则在监督管理过失中的适用研究[J]. 刘雪梅,刘丁炳.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8)
[8]论渎职罪主体的界定[J]. 张晶,付蕾.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9]罪数形态研究述评[J]. 王志祥,姚兵.  河北法学. 2008(11)
[10]谈确定检察机关对渎职罪“原案”拥有管辖权的必要性[J]. 潘兆玉,赵书波.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 肖冬梅.吉林大学 2009
[2]日本犯罪过失研究[D]. 韩小梅.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渎职罪因果关系具体认定问题研究[D]. 于文波.黑龙江大学 2011
[2]监督过失研究[D]. 夏冰.湘潭大学 2008
[3]玩忽职守罪研究[D]. 林慧.华东政法大学 2008
[4]渎职罪主体问题研究[D]. 杨雪莹.华东政法大学 2008
[5]刑法上的监督过失责任及其立法探讨[D]. 邓超群.中国政法大学 2007
[6]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 李清玉.中国政法大学 2007
[7]渎职罪基本问题研究[D]. 曾乐乐.四川大学 2006
[8]矿山安全事故中的监督过失责任[D]. 宋延豪.中国政法大学 2006
[9]论玩忽职守罪[D]. 王敬娜.吉林大学 2005
[10]渎职罪主体相关问题探究[D]. 杜惠滨.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78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678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