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以非法放贷入刑意见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4-04-27 20:56
1997年,投机倒把罪正式从刑法条文中被删除,非法经营罪被正式确立,罪名本身经历了三次修改,内容得到填充,加上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在二十年间颁布的超过二十余次司法解释,罪名本身相比设立之初有了较大的发展。学者对罪名本身及司法解释等相关文件的规定存在较多争议,整体上围绕着“国家规定”、“兜底条款”等核心内容进行比较争论,但对罪名的认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对于非法经营罪的罪名认定需要从主客观方面综合性认定,主观方面要求在确认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前提下,具有违法犯罪的主观意图;客观方面,要遵循非法经营罪条文的规定和司法解释等相关文件内容,在2019年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的大背景下,研究《意见》对罪名的认定思路:梳理“国家规定”的内涵,深究“非法经营行为”的实质属性,明确“危害结果”的具体范围、程度的界限,形成罪名认定的思路。自非法经营罪设立起,罪名的认定呈现扩张倾向,三次立法修改对罪名本身进行了实质性填充,扩大了罪名内容的范围,二十余次司法解释的相继颁布,涉及电信、药品等诸多领域的非法经营行为都可能进行罪名认定,司法实践更是呈现...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法经营罪的立法沿革及其所涉争议
(一)非法经营罪的立法沿革
1.区别于投机倒把罪
2.三次立法修改与多次司法解释补充
(二)非法经营罪所涉争议
1.空白罪状与第四项兜底条款合理与否的争议
2.“国家规定”范围的争议
3.“市场秩序”内涵的争议
4.“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界限的争议
二、罪与非罪的认定:非法放贷入罪标准的考量
(一)违法性认识与故意的构成要素
1.违法性认识
2.故意的构成要素
(二)违反国家规定的理解
1.“国家规定”的制定主体与范围
2.“违反国家规定”的本质要义
(三)非法经营行为的本质要义
1.非法经营行为的定义
2.非法经营行为的表现形式
(四)危害结果的认定
1.对“扰乱市场秩序”的理解
2.“情节严重”的综合认定标准
三、非法放贷入罪背景的考量:非法经营罪认定的扩张倾向
(一)非法经营罪的扩张认定表现
1.立法内容相继填充
2.司法解释频繁更新
3.司法实践的扩张适用
(二)非法经营罪扩张认定的诱因
1.立法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2.司法实务的功利性
3.司法裁量权的不当使用
4.刑事政策的传导性
四、非法经营罪的限缩认定:非法放贷入刑模式的启示
(一)非法经营罪限缩认定的必要性
1.空白罪状的宽泛化
2.兜底条款适用范围不明确
3.罪名认定不符合刑法谦抑原则
(二)非法经营罪限缩认定的途径
1.空白罪状的适用范围限定
2.“兜底条款”的合理适用
3.司法解释对罪名认定的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65702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非法经营罪的立法沿革及其所涉争议
(一)非法经营罪的立法沿革
1.区别于投机倒把罪
2.三次立法修改与多次司法解释补充
(二)非法经营罪所涉争议
1.空白罪状与第四项兜底条款合理与否的争议
2.“国家规定”范围的争议
3.“市场秩序”内涵的争议
4.“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界限的争议
二、罪与非罪的认定:非法放贷入罪标准的考量
(一)违法性认识与故意的构成要素
1.违法性认识
2.故意的构成要素
(二)违反国家规定的理解
1.“国家规定”的制定主体与范围
2.“违反国家规定”的本质要义
(三)非法经营行为的本质要义
1.非法经营行为的定义
2.非法经营行为的表现形式
(四)危害结果的认定
1.对“扰乱市场秩序”的理解
2.“情节严重”的综合认定标准
三、非法放贷入罪背景的考量:非法经营罪认定的扩张倾向
(一)非法经营罪的扩张认定表现
1.立法内容相继填充
2.司法解释频繁更新
3.司法实践的扩张适用
(二)非法经营罪扩张认定的诱因
1.立法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2.司法实务的功利性
3.司法裁量权的不当使用
4.刑事政策的传导性
四、非法经营罪的限缩认定:非法放贷入刑模式的启示
(一)非法经营罪限缩认定的必要性
1.空白罪状的宽泛化
2.兜底条款适用范围不明确
3.罪名认定不符合刑法谦抑原则
(二)非法经营罪限缩认定的途径
1.空白罪状的适用范围限定
2.“兜底条款”的合理适用
3.司法解释对罪名认定的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65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96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