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正犯与共犯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01 17:23

  本文关键词:正犯与共犯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共犯之章,国内外学界直呼“黑暗之章”、“绝望之章”,症结在于理论体系的庞大、复杂。处于每个角落的细节都可成为诸多学派论争的焦点,由此产生了诸多理论,其中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也不乏“天马行空”的臆想,都为这座庞大的“建筑”增添了宝贵的“砖瓦”。在这其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成为解决各问题的基础理论,无论是犯罪参与形态的认定,还是正犯与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关系的讨论,都需要以首先厘定正犯的概念为基础。也正因如此,正犯才作为共犯论的基石概念而被广泛讨论,由此产生了扩张正犯概念与限制正犯概念的对立。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其中正文共计三章。引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正文第一章为犯罪参与体系。本章在厘定正犯概念的前提下,对域外犯罪参与体系类型做了详细的梳理,指出了单一正犯体系解构犯罪构成要件、扩张刑罚处罚范围和混淆间接正犯、身份犯的认定等诸多缺陷,为我国区分制的立场选择提供了有益指引,由此开始了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讨论。第二章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既然在解释论上,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参与体系可归结为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不同犯罪参与类型的区分制。那么,如何选择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便成为共犯理论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学界就此提出了诸多理论,大致完成了从“形式客观说”到“实质客观说”的实质化进路(本文将其称为“正犯的实质化”)。本文从整体上就二元犯罪参与体系下“正犯界限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梳理与归纳,并分析与评述我国“实行行为”理论通说,以期对我国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之选择提供帮助。第三章为正犯与共犯的关系论。具体到正犯与(狭义)共犯的认定,又存在共犯独立性与共犯从属性的问题。共同犯罪中的各犯罪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存在共犯行为依附于实行行为的关系。在共犯独立性说多逐渐丧失理论平台的今天,争议的焦点从实行从属性的有无逐渐转移到要素从属、罪名从属的认定上。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理论通说为共犯二重性说(折中说),主张共犯的成立即包括独立性也包括从属性,在犯罪的认定上具有从属性,而在处罚阶段则承认独立性。这种互相“阉割”的硬性理论并不能为司法实务中共同犯罪的认定提供帮助,反而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因此,本文在坚持从属性的基础上,对独立性说做了详细的批判,同时进一步讨论限制从属性的合理性、行为共同说的提倡等诸问题,期望为厘清正犯与共犯的关系有所裨益。总之,本文从剖析二元参与体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讨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犯罪参与体系及共犯的从属性几个问题,试图找出我国关于共犯理论通说所未能解决的难题之症结所在,在立场的选择上并不一味的追求单纯的对错,在借鉴反思的同时寻求一条由立而破的解释路径。
【关键词】:正犯 犯罪参与体系 实质客观说 共犯从属性共犯从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1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0
  • 一、研究的背景与进路9
  •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9-10
  • 第一章 犯罪参与体系10-20
  • 一、正犯概念的厘定10-12
  • (一) 限制的正犯概念11
  • (二) 扩张的正犯概念11-12
  • 二、犯罪参与体系概说12-16
  • (一) 一元参与体系12-14
  • 1. 单一制概述12-13
  • 2. 单一制评析13-14
  • (二) 二元参与体系14-16
  • 1. 区分制概述14-15
  • 2. 区分制评析15-16
  • 三、我国的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二元参与体系16-20
  • (一) 关于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争议17-18
  • (二) 区分制的合理性分析18-20
  • 第二章 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20-26
  • 一、正犯的实质化进程20-23
  • (一) 正犯界限理论的演变20-22
  • 1. 主观说20-21
  • 2. 客观说21
  • 3. 犯罪事实支配论21-22
  • (二) 正犯实质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归纳22-23
  • 二、区分标准理论之中国选择23-26
  • (一) 中国双层区分制的构建理想23-24
  • (二) 区分标准理论评析及立场选择24-26
  • 第三章 正犯与共犯的关系26-36
  • 一、共犯从属性说抑或共犯独立性说:实行从属性26-29
  • (一) 域外学说的纷争缘起及新近动向26-27
  • (二) 中国学说之争及立场选择27-29
  • 1. 中国通说的立场:共犯二重性说及其衰败27
  • 2. 二重性说的批判性分析与从属性说的认同27-29
  • 二、极端从属性说抑或限制从属性说:要素从属性29-32
  • (一) 要素从属性的变迁轨迹和根基追问29-30
  • (二) 中国学说之争及立场选择30-32
  • 1. 通说的立场:极端从属性说及其缺陷分析30
  • 2. 极端从属性说的缺陷分析30-31
  • 3. 限制从属性说之置疑31-32
  • 4. 修正的背后——最小从属性之实32
  • 三、罪名同一性或罪名独立性:罪名从属性32-36
  • (一) 犯罪共同说及其问题点32-33
  • (二) 行为共同说之提倡33-36
  • 1. 行为共同说概述33-34
  • 2. 坚持行为共同说的妥当性34-36
  • (1) 行为共同说部分体现了共同犯罪实质合理性34
  • (2) 行为共同说处理实务中参与人主观要素的模糊更能自洽34
  • (3) 我国肯定行为共同说没有实体法上的障碍34-36
  • 结语36-37
  • 注释37-39
  • 参考文献39-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波;正犯与共犯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正犯与共犯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506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