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集资类案件刑民法律规制的界分与衔接

发布时间:2017-07-05 05:07

  本文关键词:集资类案件刑民法律规制的界分与衔接


  更多相关文章: 民间借贷 集资类犯罪 刑民界分 刑民衔接


【摘要】:为明确界分集资类案件刑法和民法的不同规制,使二者合理衔接,促使刑法、民法各自发挥其调整作用,对于集资类案件刑民法律规制的界分与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部分,将集资类案件分为民事上的民间借贷和刑事上的集资类犯罪,将集资类案件特征归纳为涉及人员、资金面广,手法多样,利率畸高,并介绍我国理论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通过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不足,境外立法现状,为集资类案件制度设计提供参考。第三部分,进行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明确界分的价值在于确立罪与非罪的界限,提高民众对于相关行为的可预期性;界分的原则性界限和标准是保持刑法谦抑性以及确保入罪标准的明确可操作;界分的具体性界限一是集资类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合法金融机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二是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判断是否达到侵犯客体的标准要看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吸收存款的资格,吸收存款的行为是否脱离了金融监管的范围以及行为是否给金融秩序造成了现实的危险。三是客观方面的界分标准,判断公开性,需要把握主客观一致原则,公开性不等同于真实性以及明确宣传类共犯;认定社会性,需要从对象的可替换性和逐利性角度判断;考量利诱性,需要把握交易目的的投资性和收益的被动性;认定违法性,需要危害行确已造成金融秩序可能失衡的现实危险。第四部分,设计集资类案件刑民衔接制度,明确衔接的价值在于确立法律体系的阶梯关系,发挥刑法的保障性作用;衔接应当坚持的原则及方法是通过法律用语、法律规则、法律程序上的衔接实现静态衔接,通过调整入罪标准和适时进行出罪来实现动态衔接:具体的衔接制度一是规范模式应以建立合法民间借贷规范体系为目标;二是严格民间借贷主体资格;三是进行利率控制,高利贷行为入罪;四是拓展民间借贷融资途径。
【关键词】:民间借贷 集资类犯罪 刑民界分 刑民衔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
  • 一、集资类案件理论概述9-13
  • (一) 集资类案件的基本内涵9-11
  • 1、民间借贷9-10
  • 2、集资类犯罪10-11
  • (二) 集资类案件的特征11-12
  • 1、涉及人员、资金面广11
  • 2、作案手法翻新,经常与正常经营行为混同11
  • 3、利率畸高,缺乏系统规范11-12
  • (三) 集资类案件国内理论研究成果12-13
  • 二、国内外应对集资类案件立法现状及评析13-17
  • (一) 国内立法现状13-14
  • 1、民事规范13-14
  • 2、刑事规范14
  • (二) 国内立法主要存在的问题14-16
  • 1、入罪标准低,治理手段偏向于刑法规制14-15
  • 2、民间借贷的合法性界限不清楚,缺少系统的法律规制15
  • 3、程序的选择上,先刑后民存在不合理之处15-16
  • (三) 境外立法现状及启发16-17
  • 1、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方面16-17
  • 2、集资类案件刑民衔接方面17
  • 三、集资类案件刑民法律规制的界分17-23
  • (一) 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的价值分析17-18
  • (二) 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的原则性标准和界限18-19
  • 1、坚守刑法的谦抑立场18
  • 2、入罪标准明确可操作18-19
  • (三) 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的具体性标准和界限19-23
  • 1、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中犯罪主体的标准和界限19-20
  • 2、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中犯罪客体的标准和界限20
  • 3、集资类案件刑民界分中客观方面的标准和界限20-23
  • 四、集资类案件刑民法律规范的衔接23-29
  • (一) 集资类案件刑民衔接的价值分析23-24
  • (二) 集资类案件刑民衔接的原则及方法24-25
  • 1、从静态衔接角度考察24-25
  • 2、从动态衔接角度考察25
  • (三) 集资类案件刑民衔接的具体制度设置25-29
  • 1、民间借贷的规范模式26
  • 2、民间借贷主体的规范26-27
  • 3、民间借贷利率的规范27-28
  • 4、民间借贷资金来源的规范28-29
  • 结语29-31
  • 参考文献31-33
  • 致谢33-34
  • 个人简历34
  • 发表的学术论文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长春;林子;;民间借贷应注意“四要”[J];四川监察;2001年07期

2 张红;民间借贷如何防赖账[J];农村天地;2002年06期

3 栾香录;刘钟钦;;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与缺陷[J];资料通讯;2004年Z1期

4 ;民间借贷应当注意的问题[J];中国工会财会;2005年08期

5 陈蓉;;我国民间借贷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J];经济法论坛;2006年00期

6 罗来军;;浅议民间借贷的产生及其存在的原因[J];世纪桥;2007年10期

7 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2009年02期

8 吴国培;翁剑华;耿直;;民间借贷法律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2009年02期

9 张新惠;李杰辉;;浅谈民间借贷[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10 吕志强;;浙江民间借贷新动向[J];w,

本文编号:520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520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