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治理工具创新的环境信用评级
本文选题:环境信用评级 切入点:治理 出处:《兰州学刊》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环境信用评级模仿传统上应用于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加以创新,应用至环境治理领域,是一种崭新的治理工具尝试。评级作为一种软法机制,其评级结果本身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强制性法律责任,但基于评级结果的多元主体共同行动、运用多元工具综合运用,会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评级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包括环境保护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公权力机构,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市场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公众与媒体等。评级机制中所涉及的多元治理工具包括许可、标准、信息公开等管理性工具,信贷、补贴等市场性工具,政府采购目录、自愿性环境协议等契约性工具以及行业自治和企业自我规制。评级是一种建立在信息共享、协商对话、合作共治基础上的新型治理工具。
[Abstract]:Environmental credit rating is a brand new tool of governance, which imitates and innovates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tha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pplied in financial markets. As a soft law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credit rating is a new tool of governance. The rating result itself will not bring mandatory legal liability to the enterprise, but the multiple subjects based on the rating result act together and use multiple tools to make comprehensive use. I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s. The multiple main bodies in the rating governance network inclu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financial departments, public powe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Commercial bank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with special status in the market. The multiple governance tools involved in the rating mechanism include management tools such as licensing, standard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redit, subsidies and other market-based tool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catalogue,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and other contractual tools, as well as industry autonomy and enterprise self-regulation. Rating is a new governance tool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ing,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cooperation and co-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行政法视野下的公私合作问题”(项目编号:11JJD820011)
【分类号】:D9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谦;;企业环境信息与银行信贷安全保障[J];东方法学;2009年01期
2 王英霞;;论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重构与完善[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3 郭炳南;唐海燕;;信用风险、评级机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03期
4 宋华琳;;风险规制与行政法学原理的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6 陈剩勇;于兰兰;;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2年02期
7 杨解君,裘坚建;WTO下行政补贴的原则探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01期
8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9 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年02期
10 姜明安;;完善软法机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创新[J];中国法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李娟娟;宋功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登堂与入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刘箴;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金家厚,吴新叶;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8 孟雷;王彦囡;李民;宋丽芬;;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农民参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9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姚宏志;;从“敢治”、“能治”到“善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跃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帅学明;徐涛;;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程莹;欧丹;;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5 陈生;陈依静;;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杨爱平;余雁鸿;;组织化忽悠: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学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谭英俊;;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勇;;服务型政府若干问题考量——基于后工业化不确定性治理的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雅勤;;转型时期的地方治理:困境与出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白璐;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行政法思考[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梁奕杰;国际灾难救援中受灾国主权的国际法维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蒋湘军;论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成丽诗;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朱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春福;论法律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申喜连;试论行政机关的非物质性激励[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姜明安;;论行政裁量权及其法律规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6 黎军;;基于法治的自治——行业自治规范的实证研究[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7 曲冬梅;环境信息披露中的矛盾与选择[J];法学杂志;2005年06期
8 查尔斯·蓝伯;郁建兴;徐越倩;;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9 陈剩勇,马斌;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10 杨逍,张倩;论政府对企业环境风险的规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A];2008中国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姜明安;[N];法制日报;2007年
2 吴邦国;[N];人民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斐;;浅论政府治理工具的理性选择[J];知识经济;2009年02期
2 李红霞;;从治理工具的角度透析政府规制实践[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谭志福;;法律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的正当性依据及其限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李红霞;;从治理工具的角度透析政府规制实践[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李红霞;;从治理工具的角度透析政府规制实践[J];重庆行政;2006年02期
6 胡岳鹏;;治理工具视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博弈[J];现代商业;2007年30期
7 孟薇;孔繁斌;;邻避冲突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工具选择——基于政策利益结构分布的视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 赵叶珠;胡世君;;欧盟治理的新工具——开放式协调法的特点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9 朱立言;刘兰华;;网络化治理及其政府治理工具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王学杰;;从政府主导到公民自治:我国社会治理工具发展的基本取向[J];理论探讨;201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靖芳;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宏亮;当代中国城市治理工具及其选择[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顾兴华;公共服务工具探析[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8年
4 刘沙;政府治理工具视角下的教育券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麻二磊;IT治理工具比较及架构构建[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0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65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