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

发布时间:2017-04-16 23:01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十九世纪末内忧外患的局面,满清政府不得不尝试各种手段以摆脱风雨飘摇的境地。满清朝野在应变策略上,每随外患日甚才迟迟产生一种新的认知。当朝野最终意识到“非立宪不能保大清”时,又在英国模式和德日模式的选择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场大讨论最终反映的是当时时代背景之下,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中国人对宪政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中国古典文化不具备支撑宪政的思想基础,使得清末的立宪很快堕入工具论的尴尬境地,在模式的选择中,清朝朝野不能理性的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而是被动的回应外界挑战。本文旨在以英国模式和德日模式的选择之争入手,希望通过探求清末朝野对立宪的思想演变过程,进而阐明中国古代思想在宪政方面的现代性缺失,以求从中得到一些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和经验。第一章为序言部分,旨在通过研究综述为全文的展开做一定程度的铺垫,为全文写作打下基础。第二章通过介绍英国立宪模式和德日立宪模式各自的特点,以及清朝朝野对两种模式的认知入手,通过对两种模式的论述,以及清政府对两种模式的最终取舍的抉择过程,进而探讨在当时条件下,为什么清廷选择了更为功利的德日模式,并为最终立宪失败埋下了恶果。第三章进一步论证选择德日模式背后的原因,其中“华夷之辩”是满清统治者始终无法绕过的心理障碍,它极大的束缚了满清统治阶层对宪政的认知,同时也对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整个朝野对宪政的认识十分落后,并且过于缓慢。此外满清统治集团对于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忧虑,也使得清廷对宪政的态度无法从一而终,让宪政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中令国人丧失威信,也让大清帝国的威严丧尽。第四章通过对清末立宪的反思,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具备孕育宪政文明的基础,无数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妄图以宪政为武器来富国强兵,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无奈地坚守,却始终无法成功。想要用缺乏现代性的中国古典文化来承载现代宪政文明的实验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它不仅不能救国民于水火,却让宪政沦落到工具论的悲惨境地,进而让中国人的百年宪政梦屡屡受挫。这无疑值得我们反思,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吸取教训。最后,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现代性缺失的反思,为我国当前的宪政建设提供了些许启示:要重塑宪法权威和信仰,反对宪政工具论。
【关键词】:清末立宪华夷之辩 合法性 现代性 工具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9;D921;K257.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1
  • 一、清末立宪模式之争11-21
  • (一)清廷对英国模式的认知11-15
  • 1.清末思想家及统治阶层对英国宪政的认知11-14
  • 2.英国宪政体制特点14-15
  • 3.对英国宪政的取舍15
  • (二)清廷对德日模式的认知15-17
  • 1.清末思想家及统治阶层对德日宪政的认知15-16
  • 2.德日宪政体制特点16-17
  • 3.对德日模式的取舍17
  • (三)确定德日模式的理由及目的17-21
  • 1.立宪目的17-18
  • 2.朝野纷争的影响18-19
  • 3.“明君”之治与“明法”之治的抉择19-21
  • 二、“华夷之辩”与清末立宪思潮的演变21-29
  • (一)“华夷之辩”束缚清廷对宪政认知21-26
  • 1.晚清立宪思想的讨论与分歧22-25
  • 2.托古改制对立宪的影响25-26
  • (二)清廷合法性焦虑对立宪的影响26-29
  • 1.满洲统治是立宪的出发点26-27
  • 2.清廷对立宪的态度27-29
  • 三、对清末立宪的反思29-36
  • (一)对传统文化“现代性”缺失的反思29-33
  • 1.传统文化在立宪中的弊端30-31
  • 2.保守主义缺失对立宪的影响31-33
  • (二)对“宪政在工具论”的反思33-36
  • 1.徒具形式的“立宪”33-35
  • 2.中国宪政屡屡受挫的其他原因35-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舒宪;现代性与原始性:符号如何建构现实[J];民族艺术;2001年04期

2 ;现代性的冲突[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2期

3 ;尚待建立真正的现代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 吕乃基;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杨国荣;哲学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反思的哲学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祝重华;漆艺的现代性[J];新材料新装饰;2004年05期

7 甘浩;现代性的灰色本事与蓝色梦幻——《蓝色的马》的符码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9期

8 冯燕娜;两个不同的维度——设计中现代性与传统关系再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3期

9 杨向荣,曾莹;现代性视域下的艺术自律[J];艺术百家;2005年03期

10 ;“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德彬;新现代性崛起与乡土美学建构[N];文艺报;2005年

2 崔伟奇;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光明日报;2007年

3 李进书;谁将成为现代性的主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刘悦笛(哲学所);20世纪“中西文化”之争与“现代性”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沈湘平;后形而上学的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左页;直面现代性的挑战:奋斗还是应对?[N];深圳特区报;2012年

7 陈龙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庸”现代性: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8 书评人 思郁;水与文明的现代性[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9 刘恪 王一川;回到现代性的地面[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菲;论鲍十小说的现代性[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皮理文;汲古得今 融通好己—刍议工笔画的当代转换与我的创作方法[D];天津美术学院;2015年

3 李颖慧;《古屋青苔》的现代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琦超;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D];辽宁大学;2015年

5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6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7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11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