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9:28

  本文关键词: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我国劳动保障矛盾纠纷数量增长迅速。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部门执法人员配置数量的捉襟见肘。以有限的行政执法力量,对决不断高企的矛盾数量,政府行政权介入的方式,注定无法应对当前劳动保障关系中爆发的所有矛盾纠纷。这是我国当前劳动保障纠纷处置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本文对我国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现状作了梳理,探究了现状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说明了行政权介入存在的处理能力限制、证据规则缺陷,以及介入过度所造成的阻碍其他救济渠道充分发育、与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改革方向不相匹配等问题。本文引用了美国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教授《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指出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有限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其界限划定的首要标准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新型公共管理追求的目标。本文认为,劳动保障关系与公共利益的关联程度,是确定行政权对其介入限度的重要标准。对于与公共利益高度关联的劳动保障关系,例如社会保险关系,行政权应当完全介入,以行政权强制保障其运行。对于与公共利益不存在关联的劳动保障关系,例如就业权利关系,行政权应当完全不介入,而是由市场自行进行调节。对于与公共利益部分相关的劳动保障关系,例如劳动合同关系,行政权可以部分介入,重点对其中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部分进行调整。确定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限度,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将有限的行政执法力量,应用于与公共利益关联最紧密、最需要行政权介入进行调整的劳动保障关系,从而达到最佳的行政执法效果。对于余下的劳动保障关系,可以通过司法救济、平等协商等其他途径进行调整,弥补因行政权淡出而造成的制度空白。
【关键词】:行政权介入 劳动保障关系 公共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F2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导论8-20
  • 1.1 选题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实践价值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3.1 国外研究10-12
  • 1.3.1.1 政府行政权介入社会管理的研究10-11
  • 1.3.1.2 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研究11-12
  • 1.3.2 国内研究12-14
  • 1.3.2.1 政府行政权介入社会管理理论基础的研究12-13
  • 1.3.2.2 政府行政权边界问题的研究13
  • 1.3.2.3 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合同关系的研究13-14
  • 1.3.3 国内外已有研究的不足14-15
  • 1.4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17
  • 1.4.1 研究目的15
  • 1.4.2 研究思路15-17
  • 1.4.2.1 主要理论依据15-16
  • 1.4.2.2 理论分析框架16-17
  • 1.4.3 研究方法17
  • 1.4.3.1 文献分析法17
  • 1.4.3.2 案例分析法17
  • 1.4.3.3 比较分析法17
  • 1.5 论文结构17-18
  • 1.6 研究对象及关键概念界定18-20
  • 1.6.1 行政权介入18
  • 1.6.2 劳动保障关系18
  • 1.6.3 公共利益18-19
  • 1.6.4 讨论中对于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剔除19-20
  • 第2章 以公共利益理论对于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分析20-28
  • 2.1 社会保险关系20-22
  • 2.1.1 社会保险关系的基本概念20
  • 2.1.2 社会保险关系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分析20-21
  • 2.1.3 行政权介入社会保险关系的限度21-22
  • 2.2 就业权利关系22-24
  • 2.2.1 就业权利关系的基本概念22
  • 2.2.2 就业权利关系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分析22-23
  • 2.2.3 行政权介入就业权利关系的限度23-24
  • 2.3 劳动合同关系24-28
  • 2.3.1 劳动合同关系的基本概念24-25
  • 2.3.2 劳动合同关系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度分析25-26
  • 2.3.2.1 权利性纠纷25-26
  • 2.3.2.2 利益性纠纷26
  • 2.3.3 行政权介入劳动合同关系的限度26-28
  • 第3章 我国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现状、成因与问题分析28-38
  • 3.1 我国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现状28-30
  • 3.1.1 行政权介入的法律依据(双轨制并存)28-29
  • 3.1.1.1 社会保险关系调整的法律规定28
  • 3.1.1.2 就业权利关系调整的法律规定28-29
  • 3.1.1.3 劳动合同关系调整的法律规定29
  • 3.1.2 社会公众对行政权介入的态度29-30
  • 3.1.2.1 劳动者的选择29-30
  • 3.1.2.2 媒体舆论的选择30
  • 3.2 我国政府行政权过度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成因30-34
  • 3.2.1 立法选择的原因30-31
  • 3.2.1.1 追求高效性30-31
  • 3.2.1.2 遵循中华法的法律传统31
  • 3.2.2 社会公众选择的原因31-34
  • 3.2.2.1 行政权介入的低启动成本31-33
  • 3.2.2.2 行政权介入的高处置率33
  • 3.2.2.3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思维,对行政权边界认识模糊33-34
  • 3.2.3 媒体舆论选择的原因34
  • 3.3 我国政府行政权过度介入劳动保障关系所导致的问题34-38
  • 3.3.1 处理能力的限制34-35
  • 3.3.2 证据规则原因导致的缺陷35-36
  • 3.3.3 过多依赖行政权执法造成其他救济渠道不能充分发育36-37
  • 3.3.4 政府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压力37-38
  • 第4章 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国内典型案例分析38-44
  • 4.1 社会保险关系的典型案例38-39
  • 4.1.1 案例简介38
  • 4.1.2 简要分析38-39
  • 4.1.3 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39
  • 4.1.4 主要启示39
  • 4.2 就业权利关系的典型案例39-41
  • 4.2.1 案例简介39-40
  • 4.2.2 简要分析40
  • 4.2.3 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40-41
  • 4.2.4 主要启示41
  • 4.3 劳动合同关系的典型案例41-44
  • 4.3.1 案例简介41-42
  • 4.3.2 简要分析42
  • 4.3.3 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42-43
  • 4.3.4 主要启示43-44
  • 第5章 政府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对策44-47
  • 5.1 以公共利益为标准构建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的理想模型44-46
  • 5.1.1 行政权应完全介入社会保险关系的调整45
  • 5.1.2 行政权应完全不介入就业权利关系的调整45
  • 5.1.3 行政权应部分介入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45-46
  • 5.2 理想模型的推广应用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春;;公民权利:公共利益的根源和归宿[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5期

2 李成言;肖俊奇;;论领导创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王文科;;论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及其滥用[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杨亚辉;;从法律的角度探析公共利益[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5 刘雪华;于乃书;;政府改革与公共利益的实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任立民,纪高峰;论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公共利益条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沈桥林;;公共利益的界定与识别[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汪辉勇;;也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兼与陈庆云等人商榷[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闫勇;;公共利益的理性界定及其有效实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许大伟;;公共服务社会化中的政府责任[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公共性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游盛;城市房屋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与实现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王琳;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保护的协调[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汤峥玲;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行政权介入劳动保障关系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99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