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支持的甘肃藏族高寒牧区可持续研究
本文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能值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区域能值密度 甘肃藏族高寒牧区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肃藏族高寒牧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改进的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不仅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而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9 a间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承载力还能够支撑生态足迹的增长;夏河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增长与生态承载力不平衡,不可持续性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卓尼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2010年之后有好转的趋势;合作市和天祝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可持续性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如何改善区域发展状态已经变得尤为迫切.结合能值密度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对各牧区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
[Abstract]:The improved 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s us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ibetan alpine pastoral region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3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improved model calculat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by using regional emergy density. It not only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qu County and Luqu County are in the st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9: 9.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can also support the growt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Xiahe County is in the stat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growth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unbalanced, and the overall unsustainable trend is increasing. Zhuo Ni County is in the stat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a trend of improvement after 2010. Cooperative City and Tianzhu County are in a state of serious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urgent. The combination of emergy density and GDP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other indicators. The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pastoral areas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30,4147145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JY010)
【分类号】:F426.2;X22
【正文快照】: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必须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绿地面积减小、可利用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平流层臭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2 徐娥;;生态足迹模型在中国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及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8期
3 宋红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2期
4 李东阳;;生态足迹模型在村庄层面应用的探索[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6期
5 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及其指标组合[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0年02期
6 董宏林;杜慧莹;;“西部”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宁夏生态足迹测算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7 董宏林;金波;杜慧颖;;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杨振,牛叔文;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斯蔼;汤洁;王娟;李海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性度量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10 程翠云;杨文斌;阎伍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伟平;班茂盛;;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国刚;杨德刚;;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龚建文;张正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东江流域东源县为例[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陈天才;廖和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渝北区耕地利用模式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7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睿R,
本文编号:1465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46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