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的食品安全治理——基于行为法经济学的分析
本文选题:食品安全 切入点:造假行为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01期
【摘要】: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对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通过设置"黑名单"和"累犯重罚"制度,重点监控"领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差的企业以及造假成本较低的行业等措施可以有效"锁定"企业的造假动机。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的制度调整之间具有"交叉加强效应",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应当采取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治理战略搭配,"长短兼顾、协同治理"的手段。本文的研究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分析中的不足,对当前食品安全治理和未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food safety accid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rying. Why is the fake and inferior products of the food industry still emerging after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 which is closer to reali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hort-sighted cognitive bias" will amplify the "fake impulse" and make the enterprise produce more fake and shoddy products. Moreover, the fraudulent behaviors of enterprises have "self-reinforcing effect" and "interactive contagion effect", which are further amplified in imperfec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form "industry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law economics, even if other institutions are not changed, only the allocation of regulatory resources can be changed. In view of the "short-sighted cognitive bias" of enterprises, by setting up "blacklist" and "recidivism heavy penalty" system, Focus on monitoring "leading enterprises", companies with poor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low cost of counterfeiting industries and other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lock" the enterprise counterfeiters. Short-term governance measures and long-term system adjustment has a "cross" The fork-strengthening effec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We should adopt short-term governance measures and long-term governance strategies, "long and short balance, coordinated governance" means.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orrects and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analysis.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revision and perfe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美国西密歇根大学Timothy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区间贸易壁垒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机制识别与政策选择”(批准号7130318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对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批准号13XJA7900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企业自主创新道路构建的政策调整研究”(批准号12D124)
【分类号】:D90-059;F426.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建;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宋怡林;法经济学的效益目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黄立君;近十年来国内法经济学研究述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5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6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7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03期
8 李俊霖,黄楠;浅析法经济学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9 黄立君;;法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10 魏建;张昕鹏;余晓莉;;预防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文献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缪文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陈柳钦;;法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及其中国的发展[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豆景俊;张建涛;;我国的法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胡凯;;论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任碧云;南云僧;;谁的贡献大——透过一个案例的解剖分析法经济学的制度设计思想[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殷继国;周琳静;;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9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10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五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法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黄东黎;法经济学为立法和司法提供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魏建;使法律分析更为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4 魏建;“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在济南召开[N];光明日报;2003年
5 孙秋枫;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N];检察日报;2004年
6 深圳大学法学院 本报特约记者 应飞虎;准确了解人类决策有助于促成更好的法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明;法经济学——透视经济生活新视角[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李增刚 整理;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许身健;来自星星的法学教授[N];检察日报;2014年
10 浙江大学法学院 胡铭;法律现实主义与法学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栾国华;美国法经济学评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素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建构[D];湖南大学;2009年
4 孙法柏;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邵兴全;解读法经济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高明;19世纪之前法经济学的萌芽和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静;行为法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丽娜;雇主转承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汤洁;法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发展走向[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严伟;法经济学与行为法经济学:聚焦理性最大化假设[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琳琳;高速公路监管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祝晓书;网上银行风险分担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10 刘政;公共利益的法经济学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8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698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