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融资可得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P2P网络借贷融资可得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P2P网络借贷是金融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微型金融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覆盖率和网速不断提升,高效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的获取成本不断降低,原来正规金融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再明显,因此网络借贷将会是微型金融发展的方向。信息通讯技术的介入使得交易中的双方范围扩大,实现匹配的概率也更高。尽管交易双方未曾谋面,但是通过专业的交流平台,贷款者可以轻松的获取借款者的个人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甄别筛选,最后决定是否将资金借出给该客户。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借贷平台的效率将直接关系到借款成功的概率,同时也关系到网络借贷市场的长远发展。 尽管P2P网络借贷平台起步较晚,不过P2P网络借贷以其手续简便、无需抵押、门槛较低等优势已经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且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较严,而P2P网络借贷风险相对来说又比较高,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涉足该市场,P2P网络借贷的出现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空白,为广大的中低收入者提供了获得贷款,帮助其摆脱贫困的机会。 P2P网络借贷业务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反,在经济高涨时,由于人们普遍对经济看好,即使平时被认为是低质量的借款人的贷款申请也会被批准,因此他们不需要从其他途径就可以贷到款;在经济萧条时,银行机构收缩银根,原来可以从银行贷到款的人,现在也被银行挡在了门外。无奈,,低质量的资金需求者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其他方向。P2P网络借贷业务,正好满足了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贷款需求者的需求。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他却无意中促进了P2P网络借贷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 借鉴美国Prosper、英国Zopa等成功经验,我国出现了大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如拍拍贷、宜信、红岭创投等,尽管该行业发展的很快,但其中也不免出现了一些问题,首要的就是借款成功率较低的问题。由于P2P网络借贷双方在交易过程无法见面,只能通过网络在线交流,这就使得交易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贷款者可能出于获得贷款的目的而瞒报、谎报自己的财力、收入状况,使得借出者的资金面临风险,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分析其真实的交易数据,解开P2P网络借贷市场借款成功率低的谜团。 通过对国内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分析发现,尽管国内的网络借贷平台比较多,但是运行相对完善的却比较少,能够收集到完整交易记录的就更凤毛麟角,通过综合分析后,笔者选取了国内运行最完善、规模最大的借贷平台拍拍贷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拍拍贷2011.05.01~2012.04.30期间3万多条真实交易记录进行统计,经过统计性描述和Eviews实证分析得出交易平台上公布的各项指标如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利率、历史成功次数等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程度。为了有效的提高P2P网络借贷平台,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内个人征信体系以及明确借贷平台定位等措施。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 信息不对称 融资可得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4;F72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导论10-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3
- 1.2 相关概念界定13
- 1.3 文献综述13-19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13-18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18-19
- 1.4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19-20
- 1.4.1 研究方法19
- 1.4.2 文章结构19-20
- 1.5 文章的创新20-22
- 2 P2P 网络借贷相关基础理论22-25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22-24
- 2.1.1 逆向选择理论22-23
- 2.1.2 道德风险理论23-24
- 2.2 社会资本理论24-25
- 3 P2P 网络借贷兴起的原因、发展模式及现状25-33
- 3.1 P2P 网络借贷兴起的原因25-27
- 3.1.1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25-26
- 3.1.2 信贷配给和金融排斥26
- 3.1.3 网络借贷自身的优势26-27
- 3.2 P2P 网络借贷发展模式27-30
- 3.2.1 Prosper 模式27-28
- 3.2.2 Zopa 模式28
- 3.2.3 Lending Club 模式28-29
- 3.2.4 Kiva 模式29-30
- 3.3 国内 P2P 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30-33
- 4 P2P 网络借贷融资可得性实证分析33-43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33
- 4.2 变量的选取33-35
- 4.3 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35-37
- 4.4 回归的结果及分析37-43
- 5 总结及建议43-46
- 5.1 总结43-44
- 5.2 建议44-46
- 5.2.1 加强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44
- 5.2.2 建立网络借贷、保险、用户的三方平台44-45
- 5.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借贷平台的定位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雅;晏钢;;我国发展P2P网络信贷问题探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2 邱甲贤;童牧;林漳希;;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定价策略探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宏光;谢勇模;;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内生金融发展[J];银行家;2011年03期
4 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年01期
5 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年24期
6 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7 张立杰;;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的对策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年11期
8 杨宇良;;财路还是陷阱——网络信贷AB面[J];互联网天地;2010年10期
9 陈冬宇;李伟军;彭中礼;徐峗;;网络借贷引入第三方个人征信的必要性探讨[J];征信;2012年01期
10 尤瑞章;张晓霞;;P2P在线借贷的中外比较分析——兼论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弈;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与融资可获得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娜;P2P网络信贷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唐婧;我国民间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沈霞;P2P网络贷款的法律监管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P2P网络借贷融资可得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4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