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及解决思路

发布时间:2017-05-14 07:10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及解决思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三农”问题自从提出就受到党和人民的密切关注,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有序安定的首要任务。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改善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已经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中国的部分学者,如朱衍强等(2004)研究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只有加速农业资本的形成,“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我国农村虽然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财政补贴为一体的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在信贷支持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较低,产出效益低下,缺乏投资吸引力,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资金短缺的困扰。 早在18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就阐述了信贷市场中存在未满足的信贷需求现象,即借款人愿意按照现行利率支付利息却仍然无法取得贷款,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此后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信用可获性、风险控制、隐含性信贷合约、不完全信息、合同执行与法律制度和产权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益的解决思路。其中,不完全信息理论应用于信贷配给问题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我国农村地区也大量存在信贷配给现象,农民贷款难成为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破除信贷配给难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研究发现,我国农户和乡镇企业无论从金融覆盖率和满足程度来讲均受到了信贷配给。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比例最高为46.8%,最低为20.96%,信贷满足度最高为52.45%,最低只有15%左右;而乡镇企业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最高50.37%,最低为28%,信贷满足度最高为62.8%,最低27.9%。从农村经济整体来看,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高达72.58%。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信贷市场组织结构、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担保保险体系和金融配套制度等方面探讨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形成原因。然后主要借鉴不完全信息理论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村信贷市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如何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提供抵押和担保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信贷供给。进一步地,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和乡镇企业信用不足又缺乏足额的担保物品,金融机构出于理性考虑实施信贷资金限量供给。所以在提出解决思路时,以增加金融机构信贷供给,提高农户和乡镇企业的信用为基点,构建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本文共分为5章: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视角、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论述了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起源,信贷配给定义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主要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概括说明,重点介绍了作为本文理论基础的不完全信息理论。然后介绍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有益研究,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做了概括总结。 第三章是我国农村信贷市场是否存在信贷配给的现状分析。运用数理统计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信贷数据进行加工,以检验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信贷配给及配给程度。事实证明,我国农村地区确实受到了严重的信贷配给,并且配给程度有逐渐增大趋势。 第四章是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信贷配给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信贷市场垄断程度较高,缺乏竞争;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导致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缺少对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的机制;以及农村金融市场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均会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其次,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构建模型来解释我国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深层原因,得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贷配给的微观原因,在分析模型中加入抵押物后,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些措施。 第五章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导致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原因,从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作用,加快政策性金融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完善担保保险体系及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可以减轻我国农村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增加资金供给,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研究的创新在于:第一,除了信息经济学之外,还应用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等相关知识,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二,由于缺乏农村信贷需求与供给的数量统计,无法通过直接比较供需差额来说明信贷配给问题。一些学者单一运用调查或宏观经济数据来证明信贷配给的存在,而在本文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第三,不同于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中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时,侧重于宏观层面,主要分析政府约束和制度性问题,本文试图从信贷交易系统的内部出发,以信贷配给的微观基础——主要是信贷市场不完全信息下金融机构和借款入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来解释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
【关键词】:信贷配给 信息不对称 农村信贷 农村金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4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13-14
  • 1.3 文章结构14-15
  • 1.4 创新和不足15-16
  • 2. 信贷配给文献概述16-27
  • 2.1 信贷配给现象16
  • 2.2 信贷配给定义演化16-18
  • 2.3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18-25
  • 2.3.1 信用可获性理论18-19
  • 2.3.2 风险控制及其他因素19-20
  • 2.3.3 隐含性信贷合约理论20-21
  • 2.3.4 不完全信息理论21-23
  • 2.3.5 合同执行与法律制度角度23-24
  • 2.3.6 产权角度解释信贷配给24-25
  • 2.4 国内农村信贷配给研究25-27
  • 2.4.1 需求方面25-26
  • 2.4.2 供给方面26-27
  • 3.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及信贷配给检验27-44
  • 3.1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27-29
  • 3.1.1 需求主体多样化27-28
  • 3.1.2 需求多层次28-29
  • 3.2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29-32
  • 3.2.1 信贷总量31-32
  • 3.2.2 贷款供给结构32
  • 3.3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32-39
  • 3.3.1 统计计量法33-36
  • 3.3.2 调查法36-39
  • 3.4 对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检验39-44
  • 3.4.1 利用宏观数据检验39-41
  • 3.4.2 利用调查统计检验41-44
  • 4.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解释44-59
  • 4.1 我国农村信贷配给的直接原因44-51
  • 4.1.1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44-46
  • 4.1.2 非竞争性信贷市场结构46-48
  • 4.1.3 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偏离48-49
  • 4.1.4 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缺乏49-50
  • 4.1.5 金融配套制度不完善50-51
  • 4.2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贷配给的深层原因51-59
  • 4.2.1 概念界定51
  • 4.2.2 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51-56
  • 4.2.3 监督成本与信贷配给56-57
  • 4.2.4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国际经验总结57-59
  • 5. 政策建议59-68
  • 5.1 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59-61
  • 5.1.1 建立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性市场环境59-60
  • 5.1.2 打破农村信用社地域限制60
  • 5.1.3 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60-61
  • 5.2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作用61-62
  • 5.2.1 必须坚持市场原则和商业运作模式61
  • 5.2.2 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对农村信贷的支持作用61-62
  • 5.2.3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引导62
  • 5.3 加快政策性金融建设62-63
  • 5.4 完善抵押、担保和保险体系63-66
  • 5.4.1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63-64
  • 5.4.2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担保体系64-65
  • 5.4.3 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与风险分担机制65-66
  • 5.5 健全金融基础设施66-68
  • 5.5.1 完善法律制度66
  • 5.5.2 大力建设信贷信息共享系统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3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七仁;向东明;;对全国农村信用社现状的思考[J];银行家;2009年02期

2 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3 朱喜;李子奈;;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4 徐璋勇;郭梅亮;;转型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分析——兼对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的解释[J];经济学家;2008年05期

5 陈建新;;三种农户信贷技术的绩效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8年06期

6 张亚维;农户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风险规避[J];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05期

7 肖华芳;包晓岚;;农民创业的信贷约束——基于湖北省930家农村微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02期

8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10期

9 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06期

10 陶佳南;侯立白;;农村民间信贷行为分析——基于辽宁省本溪县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9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及解决思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64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