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附注包括哪些_财务报表附注研究
本文关键词:财务报表附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毕业论文
财务报表附注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要求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就日益突出。它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财务报表的完整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改进财务报表这1实践意义来研究财务报表附注的,首先探讨了财务报表附注的涵义和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接着提出了财务报表附注对改进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结合我国财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企业报表附注披露的现状、问题的成因,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重要性
Research on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Abstract: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especilly appearance of modern joint-stock corporation and security-market,accounting information are inqured to be offerd more comprehensive,more integral,and more effective, The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whole financial report .The note to finacial statement show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ating to improve quo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tegrity of finacial statement as well as right decision.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note to finacial statement according to this aspect. First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main idea of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then gives the main functions of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s .Final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and the reasons for some problems.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note to financial statement; disclosure; importance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在财务管理方面同样要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企业财会管理问题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引言
伴随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从未放松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不断加速社会结构的变革,以推动市场环境良性发展。伴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发展法案、审计准则等文件的推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有所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为此,企业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良,使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现有漏洞采取弥补措施,规范员工行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重视财会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全局把控,合理转换管理模式,避免落后的财会管理方法拖企业发展的后腿,使之能够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帮助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财会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进行规划,扫除这方面的障碍,用高效准确的财会管理工作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企业如何加强财会管理工作,采用怎样的方式推动企业目标成为现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1、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特点
1.1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
经济发展初期,我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目的是规范市场行为。而在这样的体制要求下,企业并不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相应的,所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小的。然而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市场的发展,企业对财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会制度都有一定的漏洞需要完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在财务管理方面同样要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抛弃过去传统的人工会计核算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多途径的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财务管理向着更加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财管管理只需要在会计核算的原则上合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即可,准确的说,就是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收集起来,并对其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导入到企业的财务数据库当中进行信息化计算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小误差的目的。与此同时,大范围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够避免人工错误,提高准确程度。总的来说,在当下经济环境中进行财务管理,要以数字化、效率化为发展目标。
1.2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多样化
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是相对独立的,管理对象也极为单一。如今却大有不同,其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公司财务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在行业、企业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象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除此之外,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优化,企业的整体利益得到了重视。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同时,工作人员同样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以及行业内的财务动态,做好风险预警和潜能挖掘,以充分发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时抢占先机。
2、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现状及的存在问题
2.1企业财会管理落后
尽管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部分企业仍然未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得企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企业财会管理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去低水平的财会管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2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制度都存有一定的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引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避免出现因管理制度落后而拖企业发展后腿的情况。
2.3企业财会管理体系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利益是永恒的追求,却不是唯一的目标。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忽视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为此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让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联结起来。
2.4某些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时代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这也造成了各个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财会管理部门也同样如此。与此同时,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上进心,不愿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这也会阻碍财会管理工作的进步。
3、新经济背景下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3.1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迫切要求企业提高现代化水平
当下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无法大规模应用先进技术上。伴随着待处理信息量的增加,企业必须提高处理能力,用科技解决问题。
3.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财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个潮流。这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同样也是残酷的挑战,胜者获得成长,而败者必将被淘汰。为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
3.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济风险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被动接受命令,几乎不存在经济风险。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较大波动,造成不可避免的风险。企业身处其中也无从逃脱,况且我国尚处发展阶段,在各个领域都不够成熟,因此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4、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策略
4.1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管理理念
尽管处于新的发展时代,大部分企业在财会管理方面仍是固步自封的,这给我国的财会管理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唯有吸纳新的管理理念,抛却过去错误的理念,才能够有所发展。只有冲出固有体制的桎梏,才能够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4.2明确的财会管理目标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只有有的放矢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除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还应当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好规划,脚踏实地的完成一个个阶段性小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一蹴而就的成功只会将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3加强技术革新
在信息爆炸性增长的当今时代,只有合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达成目标。为此,需要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4建立完善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采用专部专管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并对其进行监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并形成权力制衡的格局,加强合作与监督,保证财会管理的安全性。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减少成本支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结束语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极为重要的。而企业的财会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管理结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目标的达成。为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借鉴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并在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建国.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会管理[J].财经纵横,2011,2(23):101.
[2]纪玉珊.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250):103~104
[3]张春霞.新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浅论[J].会计之友,20011,35:15~16.
[4]张莹.简析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当代经济,2013(26)
[5]谢永利.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研究田.财会研究,2012(160)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的问题与创新》相关文章:
1.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的问题与创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财会控制
4.会计准则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变革
5.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应对
6.加强企业典型业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对策研究
7.我国会计软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8.浅析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9.我国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当前国内民营企业和谐建设研究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会计准则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变革
下一篇: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优化策略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的问题与创新相关推荐
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基本上是沿用了国际相关的法律制度,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滞后原因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就越高。但现今的会计质量的质量不令人满意,其行业的专业能力受到质疑。因此,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现状,讨论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滞后现状
在市场经济下,大多数会计人员能主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操守,把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坚持原则、参与管理的道德理念融入工作之中。但也有一少部分的会计人员为了一己之私,违背原则。其主要表现在:
1.态度不正,自身的敬业精神不够
由于基层的会计岗位的工资较低,致使其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由于会计岗位分工明确的特性,不同岗位职能及待遇有很大的差异,对应的会计人员可能由于心理不平衡,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怠慢,磨洋工的不好现象。而有的人员由于积极性不高,一心想调离会计岗位,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采取随便应付的措施。
2.内部控制松懈,纪律监管不严
在实务的操作中违背准则、随意处理业务的现象严重。当然,某一些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违背原则,背离立场,违反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规定,采取措施虚报支出,隐秘收入,或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负债的计量,随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或者是坏账准备来减少固定资产,在存货计价或者是发出产品的方法上随意调整,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更深的是,在企业领导的暗示下,会计工作者参与伪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随意的更改相关的会计资料,做出违法违纪活动。这些与准则相违背的后果就会使会计质量严重失真,坏账假账大量涌现。
3.利己之心,私心作怪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较大,导致一部分人产生利己之心。例如:最近浙江的一位女收银员利用职位之便,在公司每日的收银结款单、营业款解交单上,减少现金收入、增加储蓄卡收入。而余下的现金被自己私吞,两年时间,她共侵占所在公司营业款240余万元,最终锒铛入狱。而这结果是私心的作怪。
二、会计职业道德滞后原因分析
在当今的环境下,会计职业道德滞后的原因客观存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背景下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相对落后
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地加深,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对伦理道德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由于教育偏重于知识的教授而相对应对道德教育的忽视,部分的民众在这种变革中出现了利己之心过重,忽略国家使命感和集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应有之心。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的观念在淡化,导致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发生。改革在进步的同时,西方的私人利己观念也悄然的影响着我们。会计工作者正处于这样的社会大大变革之中,其行业的道德准则也不会在这种大环境中独善其身,其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从法制上看,我国的法律相对滞后,对会计人员的监管方面有待加强完善。会计准则是依靠自觉性去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取决于从业者的主观感觉。因此,法规和道德规范应同步而行,双管齐下,促进道德的发展进步。
2.经济体制改革领先雨职业道德建设
在社会体制的大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会发生变革。然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变革。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基本上是沿用了国际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却忽略了国际上的会计制度和法律产生的社会环境,而国内外大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其不能实施的很大原因之一。我国没有对应针对会计准则的制约措施,仅仅是要求其执业者自身的职业判断。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很多未知的情形存在,在会计工作者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要么听从领导的旨意,要么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没有切实可行的要求去遵守。相对应会计工作者就会选择利己的措施去做。但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应的法规又不能对其进行实质的惩罚,这就导致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滞后。
3.内部会计体制管理需要完善
会计人员的薪金高低,职位的升迁依靠其所在的企业,而这种从属性直接导致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从属性。就是说,企业领导人的言行对财务信息产生影响,为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费用,会计信息被加工整理,粉饰包装,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陷与其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不加强这方面的监督管理,会计就不能承担起独立核算的职责,当然,其职业操守就无从谈起。
4.会计从业的大量需求量降低了其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缺陷与缺乏与其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小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使得对会计的需求量不断的加大,但是因其业务的局限性和成本的压制性,所需要的会计人员的要求相对低,这样就导致大量人员上岗。道德观念依赖于教育,职业道德品质依靠自身素质与修养。因此,要提升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会计从业的再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能使会计的职业道德准则更好地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去。然而,我国的会计的年继续教育的时间是不低于24小时,这远远不能满足于因会计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去吸收接受的程度。据统计,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和课本上的知识,在从业上岗的人员中接受再教育的比例不足3成,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而从教育的内容看,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不低于总时间的60%,就是不低于24小时的60%,相对于德国的每星期都要就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我们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之路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结合资料,从总整体来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会计的职业道德的建设水平。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1.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浅谈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
4.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相关问题探讨
5.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探讨
6.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7.兼职会计做假账的危害及其职业道德培养
8.浅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展研究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相关推荐
预算是计划工作,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用于控制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预算管理,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核算需要,促使预算工作和核算工作的协调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是当前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协调是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发改革、公务卡使用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符合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与全面促进高等院校经济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对高等院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更好的提升高等院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水平,我国财政部对国内高等院校会计制度进行了三次修订,从而逐步形成了现行的新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新制度定位于满足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不仅要反映高校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高校财务状况。
(一)新会计制度体现了财政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从新制度中可以看出,此次变动适当融入了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以及部门预算等与财政改革相关联的会计核算内容。新制度中增添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结余”等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同时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新制度中将“财政补助收入”这一会计科目又细分为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而且还要严格遵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设置的“支出功能分类”有关的功能科目来进行明细核算。与此同时,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预算管理,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以及“应缴国库款”会计科目,有机地将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
(二)新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兼顾了会计核算和高校预算的双重要求
新制度下收支类科目要求按会计科目、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进行设置,并区分资金来源(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预算类别(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年终分别结转至相关净资产科目。比如,对“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制度要求: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教育”、“科学技术”等“支出功能分类”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对“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支出科目,制度要求:本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新科目的设置兼顾了预算和核算的双重性,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和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预算是计划工作,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用于控制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是经济决策所确定目标的货币表现。高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和资金使用方向,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依据,为会计核算提供物质基础。会计核算是执行工作,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经济业务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产生一系列会计信息的过程。高校会计核算是由会计人员依据有关会计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原理,采用专门的计量方法,以高校实际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高校本身各项业务的活动。高校通过会计核算为预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确保预算管理职能的实现。高效率的预算管理能有效的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高校只有将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才能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新制度下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项目不能对会计核算提供有效支持
新会计制度下,支出科目设置更加细化,在会计核算中引入了预算管理概念,在总账科目及一、二级明细科目的设置上区分了资金使用方向、资金性质、资金来源等,将旧制度中的“事业支出”总账科目,细化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并要求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但是预算项目设置混乱,无法满足新会计科目核算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能有效区分项目的资金性质和预算类别;二是同一项目包含不同来源的资金,如既包含财政资金又包含自有资金。预算项目的混乱,导致会计人员出账错误。出现非财政补助项目申请使用国库财政资金支付,财政补助项目使用其他资金支付。不仅造成国库计划用款执行进度与项目本身实际执行进度不符,甚至出现套用财政资金现象,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错误的账务处理,则会导致会计数据的失真,传达错误的会计信息。
(二)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未设置有效关联,影响预算执行的效果
在现有的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平台上,很容易实现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相关联的设置,为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提供了便利。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预算项目相关会计科目设置过于宽泛,成为错账或违规行为产生的温床,为内部控制造成一定的障碍。比如有些预算项目的开支有严格的规定,什么能开支,什么内容不能开支,能开支的内容还有额度控制,由于未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一一关联,造成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1.不超项目预算总额,但是超范围开支;2.按规定范围开支,但超过规定额度,一个预算项目仅一种费用一次或多次支完经费,哪种票据容易取得、项目的这种费用支出就多。
四、新会计制度下实现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性的方法
(一)科学地设置预算项目,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新制度下,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化、复杂化。核算一般都是按照相关预算执行的。而相关预算的执行是高校根据批准的部门预算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在当年度编制下达的,一般都细化到部门和具体项目,通过指标来实行控制。对指标的设置必须要科学合理,实现对经费来源、性质、管理特殊要求,便于财务人员掌握和使用,方便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目标,为会计核算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利条件。项目设置必须要做到:项目必须与资金性质和预算类别强制关联。即某个部门的某个项目一经设立,就必须指明其资金来源是财政性还是非财政性,预算类别是属于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且中途不得变更。这种关联是强制的、固定的,具有唯一性。同一个项目其资金来源性质不能既是财政性又是非财政性,预算类别也不能既属于基本支出又属于项目支出。对于一些既有财政拨款又要求学校用其他资金配套安排的项目,须严格按资金来源性质分设项目、分别核算,以满足年终按资金性质结转的需要。只有如此,会计人员出账时,才能正确区分是使用国库资金还是自有资金,确保资金按正确途径开支,达到财政预算监督的作用。
(二)对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实施关联控制,加强预算执行效果
1.对预算项目实施会计科目控制
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一样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单元共同为会计核算提供支持。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一般都做了关联设置,这种关联设置应该精确化、具体化。这样,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才能密切配合,,为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某些项目中可以报销招待费,而有些项目不可以,对这些核算要求不一致的项目要设置不一样的关联科目,而不是笼统地统一关联事业支出科目,关联科目应具体至经济分类科目的明细科目,这样既可以降低会计核算人员因为失误而造成错账的概率,又能够强化内部控制,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保证会计核算按预算项目规定的范围开支,实现预算对核算的有效控制。
2.对会计科目实施额度控制
既对项目的总预算实行额度控制,也对项目下的具体开支内容实行额度控制。比如有些项目对经费的具体开支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什么内容可以开支,开支多少,都有明确的比例。实行额度控制后,在总项目有预算的情况下,具体明细项目超预算,系统也能自动控制,保障经费按规定的用途使用,避免超预算超范围开支,实现对经费的有效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潘恒飞.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协调性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4).
[2]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J].会计之友,2014(26).
[3]袁雪梅,张开华.精细化管理背景下高校财务项目设置体系探析[J].会计之友,2014(01).
[4]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05).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执行问题与修订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
新制度下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相关推荐
现行制度明确了江苏省民办高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参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教[2013]30号),结合当前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和要求,以及江苏省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剖析2002年《江苏省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修订《江苏省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研究;江苏省
2002年6月6日,江苏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试行)》和《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苏财教[2002]46号,以下简称“现行制度”),为规范江苏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对江苏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部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办法》,江苏省政府也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产权归属问题、合理回报问题、成本核算问题等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顺应这些变化、尽快明确和解决相关问题,2014年10月,江苏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苏财教[2014]196号)下达了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修订任务。本课题组成员牵头并参与了《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修订工作,为了从理论上阐述民办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问题,设立专题研究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从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维护举办者与出资人及学校的合法权益、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为修订《江苏省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以促进江苏省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行制度的主要特点
现行制度明确了江苏省民办高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制定了财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方法,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在建工程、合理回报等核算办法,制定了财务、预算、成本、资产、内控等方面的管控手段和措施,奠定了江苏民办高校的核算基础。其中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对基建工程采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开创了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先河,比2005年财政部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早三年,后两者比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3]30号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早十一年。
(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计量的基础
现行制度颁布时,公办高校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运用收付实现制的主要弊端是在核算时会遗漏一些应收而未收的收入、应付而未付的支出等业务和数据,导致财务收支准确性差、收入支出不相匹配,不能正确反映跨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核算信息,从而不能准确计算和分配办学结余,甚至可能会造成人为调节结余的情况。
现行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受益期,使民办高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相配比,客观科学地反映了民办高校的收支情况,从而能够准确计算和合理分配收支结余。同时,权责发生制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能够准确核算教育成本,使得教育成本与绩效更好地配比,提高评价与考核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效,高度体现了民办高校“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特色,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
江苏省民办高校学费收入的确认原则是权责发生制的充分运用。现行制度中规定:“学校按学年收取的学费收入,应按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1/3作为当年的教育事业收入,其余2/3作为下年度教育事业收入。”将学费收入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在每学年初收取学费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收入,致使当期结余大幅度增加。
(二)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办法
在2013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修订之前,公办高校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采用到报废时一次性减少资产价值的核算方法。如果民办高校照搬这种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只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没有反映其损耗金额和净值,使得资产总量虚增,造成资产核算不实,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资产状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也越来越大,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不准确。
现行制度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将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作为初始价值入账,通过“累计折旧”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使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符。这种计量方法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准确计量了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而且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便于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
(三)基建会计主体一体化
现行制度将基建会计账套合并至单位的财务会计账套,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基建项目所发生的成本,统一了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使民办高校固定资产、基建成本能完整地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
如果在2002年制定现行制度时,参照当时公办高校基建项目的核算办法(即将基建项目单独实行会计处理核算),就会导致校内存在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使得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在两个账套中反映,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一个单位的整体经济活动。同时,民办高校很多基建项目都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贷款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其利息费用可能存在直接列作当期支出、漏记或少计资本化利息的情况,从而使最后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偏少,不能完整地反映基建工程的实际成本。
(四)体现合理投资回报
现行制度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江苏省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合理回报”的原则和会计核算办法,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明确了净收益的分配顺序。现行制度中规定:“净收益的分配顺序:(1)计提30%的事业基金;(2)对投资者投资成本的合理补偿;(3)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事业发展和弥补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额。”
其次,规定了合理回报分配的前提条件。现行制度中规定:“在学校当年办学有盈余、且按规定提取了事业基金后,由学校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分配方案”,“净收益额为零或负数的,不得计提应付投资收益。”
再次,确定了合理回报的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现行制度中规定:“投资成本补偿额按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比例根据计提事业基金后的净收益额确定,可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2个百分点。如当年遇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则应按日计算加权平均贷款利率。”
最后,规范了合理回报分配的账务处理流程。现行制度中规定:“对投资者投资成本的合理补偿用‘应付投资收益’科目核算”,“计提投资收益时,借记‘净收益分配-应付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投资收益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现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制度执行的十四年中,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与民办高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这些政策的变化。同时,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发展中遇到的产权归属、合理回报、办学风险、成本核算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合理回报问题
1.现行制度中“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与民办高校性质不一致。《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由此界定了民办高校的性质:民办高校均是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是非营利组织,与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无关。
现行制度中将出资办学方定义为“投资者”、将其投入的办学成本定义为“投资成本”、将核算合理回报的会计科目定义为“应付投资收益”,这些名称套用了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人、投资资本和收益分配的相关定义,容易产生出资举办民办高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错觉,与民办高校性质不一致。
2.“合理回报”的法律定性与现行制度中“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与相矛盾。“合理回报”在其性质上是属于结余分配还是奖励?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出资属于投资(则结余分配)还是捐资(则奖励)?即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七章“扶持与奖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扶持与奖励”中均涉及“合理回报”的内容。由此可见,“合理回报”的法律定性是国家对民办高校办学者的“扶持与奖励”,是国家对办学者的鼓励,是国家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与企业股东的分红不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奖励是成本支出的组成部分,是结余结转前列支的项目,不属于净收益分配项目。
现行制度提取“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净收益分配---应付投资收益
贷:应付投资收益
这种账务处理方法反映了提取“合理回报”是对民办高校办学结余的分配,与“合理回报”为“奖励”的法律定性相悖。
3.在制度执行中,“合理回报”提取不规范。许多民办高校实际提取“合理回报”时,存在回报形式多样、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些民办高校以源占用费、资金占用费、投资回报等形式提取回报;有些以学费收入为提取基数,回报金额较大,影响江苏省民办高校发展。
(二)缺乏防范办学风险的核算机制
民办高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经费自筹、管理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与公办高校相比,面临更多的办学风险。这种办学风险是多方面的,主要风险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问题: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办学行为不规范(如有些民办高校乱收费),致使生源不足、不稳定,或者生源虽然较充足,但学生素质比公办学校差,社会认可度低,存在潜在的办学风险。(2)法人财产权不落实:举办者投入学校的土地及房产权属办理过户手续时,要缴纳金额巨大的资产过户的相关税费,造成举办者投入办学的资产迟迟未过户到学校名下,导致民办高校存在法人财产虚置现象,不能确保学校依法享有资产的所有权,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加大。(3)财务风险: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渠道单一,加上生源不稳定,就容易出现资金紧缺、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甚至有些出资人通过非法集资或乱收费等方式获取资金,大大增加了财务和法律风险。(4)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建设相对落后、突发事故等其他原因,也易诱发办学风险。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办学风险,但现行制度未建立起防范办学风险的会计核算办法,不能从制度设定上合理有效地防范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
(三)收支分类单一、收支不匹配,不能准确核算成本
在现行制度中,收支分类科目的核算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事业收入”科目中核算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学费等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核算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教学、科研活动的收支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分析日常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各自的收支构成、收支规模、收支结余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2.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除核算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还核算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业务活动成本,这种粗放的核算方式不能准确核算教育资源的实际耗费,不利于分析教育成本结构、成本性态及其动态变化,不能真实、准确、合理地反映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不利于成本分析和绩效考核。
(四)会计报表格式欠缺,财务报告要素缺失
1.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够合理。按照现行制度,资产负债表月报表项目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项目。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会计报表;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支结余,是动态的会计报表。因此,将收入、支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不仅混淆了动态的收支情况和静态的财务状况,而且导致收支项目的重复列报。
2.缺失财务报表附注,导致信息披露不完整。现行制度中,民办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支出明细表和基本数字表,缺少财务报表附注,不能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做出全面反映,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分析。
三、修订现行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合理回报细则
1.重新定义“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在修订制度时,重新定义“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使其更贴近民办高校的性质,更符合江苏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如:将合作办学的公办高校、出资方分别修订为“举办者”“出资人”;将投入的办学成本修订为“出资额”;将合理回报的“分配方案”修订为“提取方案”;将核算合理回报的会计科目修订为“应付占用费”.
2.重新设定“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流程。(1)将合理回报的提取额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2)调整科目设置:在“应付占用费”会计科目下,增设“应付资源占用费”和“应付资金占用费”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同时,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增设“占用费”一级科目,并下设“资源占用费”和“资金占用费”两个二级明细科目,用于分别核算支付给举办者的管理费、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额。(3)具体账务处理流程修改如下:
提取上缴给举办者的管理费时:
借:教育事业支出---资源占用费
贷:应付占用费---应付资源占用费
提取支付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额:
借:教育事业支出---资金占用费
贷:应付占用费---应付资金占用费
3.进一步界定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2010年11月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文件,其中第18条规定:“每年合理回报额不超过学校账面记录的出资人的实际出资额与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50%的乘积。”省政府的文件是针对江苏省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本项目组认为以该文件作为修订“合理回报”的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是合规合理的。由此提取比例修订为“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50%”;提取基数修订为“实际出资额”,不得再以学费收入作为提取基数。
4.加强对“合理回报”的监督和控制。(1)事前报备。民办高校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根据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合同或协议的有关规定研究确定“合理回报”提取方案,并报呈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提取方案应包括提取程序、提取顺序、提取比例、提取基数、计算方法等事项。(2)事中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期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提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管,避免不合理的高额回报,防止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流失,确保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3)事后审计。组织或者委托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提取程序、提取金额等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建立民办高校风险保证金制度
为了合理防范办学风险,适度规避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民办高校有必要每期以所确认的学费收入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适量的风险保证金,并实施专项账户管理制度。该保证金主要用于弥补办学风险而导致的损失,也可用于弥补办学亏损,以从会计核算角度,将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防范措施是通过设置“专用基金-风险保障基金”科目来核算计提的风险保障基金,同时计入学校教育成本,并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增设“风险保障基金”科目。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借:教育事业支出-风险保障基金
贷:专用基金-风险保障基金
(三)调整收支分类,细化成本核算
修订现行制度时,本项目组借鉴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收支分类方法,在原有收入类科目(“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基础上增设“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将原有支出类科目(“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基础上增设“科研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这种细化的分类方法能合理划分教学、科研活动的收支,合理评价教学、科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能细化各类业务活动的成本核算,正确核算教育成本,为民办高校正确计算结余、确定收费标准和内部管理考核提供合理的依据和保障。
(四)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
1.完善会计报表格式。按照现行制度,收支类科目不是在每期期末结转至相应的结余科目,而是在年终结账前一次性结转,因而造成资产负债表月报表中含有收入类、支出类项目。如果在每期期末将收支类科目结转至相应的结余科目,收支类科目每期期末无累计发生额,就无须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教育事业支出项目为例,每期期末,将“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发生额结转至“事业结余”科目,具体的账务处理流程如下:
借:事业结余
贷:教育事业支出
2.增加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编制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增加与决策相关的非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增进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理解性,为其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的要求。需要在民办高校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和披露的常见事项和内容有:学校基本情况、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的说明;学校所采取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重大变更的说明;重大差错更正的说明;财务报表中列报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重大投融资活动及重要资产处置情况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及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上述这些变化,一方面使民办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接轨,更为协调、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使民办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格式更为规范。
四、结语
修订现行制度,标志着江苏省在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促进江苏省民办高教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修订的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依法提取回报、加强风险防范、细化成本核算等内容,使新修订的《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现行国家政策和江苏民办高校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特点,促进江苏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S].2002-12-28.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99号))[Z].2004-02-25.
[3]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3]30号)[Z].2013-12-30.
[4]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颁发《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试行)》和《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通知(苏教财[2002]56号)[Z].2002-06-06.
[5]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Z].2010-11-13.
[6]孙凌峰,王卫星.浅析中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选择与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83-85.
[7]谢家启,潘伟川.建立基于成本核算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J].教育财会研究,2003,(6):25-28.
[8]王铁山.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选择与建设[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111-114.
本文关键词:财务报表附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16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