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概念框架与准则体系——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第八部分的述评
本文选题:综合收益 + 其他综合收益 ; 参考:《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2013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其中第八部分从概念层次讨论了综合收益相关问题,提出其他综合收益的三类别分类方式和两途径重分类模式,从宏观角度对综合收益相关问题建立一种规范性架构。IASB的这种改革思路值得肯定,但讨论稿未能触及概念层次最根本的问题,没有提出清晰有效的标准来区分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三类别分类方式和两途径重分类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中国应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方向,致力于财务业绩报告改革,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个层面,明晰综合收益及其相关概念并改进计量与列报规范,通过鼓励学术研究、加强实务操作指导,促进综合收益概念框架构建与准则体系的完善。
[Abstract]:In July 2013,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issued a discussion paper o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part VIII of which addressed issues related to integrated returns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two ways reclassifying mode of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establishes a kind of normative framework, I. E. IASB, from the macro angle, which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However, the discussion paper failed to touch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nceptual level, did not put forward a clear and effective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profit and loss from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three-category classification mode and two-way re-classification model. China should follow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devote itself to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port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basic standards and specific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 China should clarify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and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standards. By encourag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operation guidance, i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the perfe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作者单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部会计司;
【分类号】:F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毛志宏;王鹏;季丰;;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与披露——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年07期
2 毛洪涛;冯华忠;;会计信息呈报格式的决策价值研究述评——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荣新;;现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及其完善措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向崇学;寻导利;;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罗红梅;;公允价值应用的特点及潜在风险[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4 谭旭红;;基于契约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5 靳能泉;;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挑战与战略[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6 刘翠;廖上林;;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关关系研究[J];才智;2009年10期
7 宫春;;会计理论演进的经济分析——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J];才智;2010年14期
8 闫家旗;胡静波;;会计监管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9 王帅;;物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唐先勇;罗兵;;3—维列联表估计方法在电算初始化中的应用——不完全电算化下的转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曾韶华;韩春燕;;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A];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2 李玉菊;;以资源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孙朝亮;;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基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韩文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永丽;;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7 杨雨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视角下重构我国会计要素之思考[A];2012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3年
8 任永平;李伟;江雨婷;;从IASB概念框架重建,看会计基础理论创新——基于I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复评》文稿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月明;政企关系质量对企业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监管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洪金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经济后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刘学华;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崔刚;会计治理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刘荣;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杨宇;财务会计要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张金若;发起人金融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齐萱;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李鹏;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占美松;财务报告信息与表外披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伟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效性及应用经济后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姜春碧;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白银;基于博弈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淑珍;管理舞弊控制与盈余质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贺靖策;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瑞;中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我国公允价值会计改革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史婷婷;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蔺倩倩;盈余管理视角下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获宝;刘波罗;尹欣;;综合收益内涵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内容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0年01期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安洪;;浅议综合收益[J];商场现代化;2008年26期
2 赵艳丽;杨光;;综合收益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5期
3 庄凌;;引进报告综合收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08期
4 欧阳爱平;刘仑;;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分析——基于沪市A股的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张倩;王彦e,
本文编号:1975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197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