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动态拨备制度的应用分析——基于不同拨备方法的比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巴曙松;张晓龙;朱元倩;;如何提高国际银行业拨备监管的有效性——基于拨备监管的国际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12期
2 甘露;;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动态拨备制度的建议[J];新金融;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欣;;智利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拨备的监管经验[J];华北金融;2012年12期
2 林欣;;智利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拨备的监管经验[J];黑龙江金融;2013年02期
3 宋洪吉;李慧;;关于贷款减值准备与监管资本关系的研究——基于银行逆周期监管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13年04期
4 王舒;;商业银行施行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商;2013年17期
5 宋洪吉;;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与资本充足率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宇嘉;陆军;;风险溢价、预期损失与预测贷款损失准备金[J];当代财经;2007年12期
2 苗雨峰;;商业银行动态拨备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东宁;;法国国营银行体系[J];欧洲研究;1990年05期
2 何太平;香港的金融监管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邢毓静;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处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浙江金融;1999年04期
4 林水源;中国的金融业:现状、隐患及改革设想[J];太平洋学报;2001年02期
5 Dwight H.Perkins;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为什么那么难?[J];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06期
6 春晖;来稿精粹[J];金融论坛;2003年09期
7 王新;梁启超银行体系建设思想及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4年23期
8 ;声音[J];投资北京;2005年06期
9 赫国胜;徐明威;;经济转轨国家银行体系重构评述[J];经济评论;2006年02期
10 项卫星;刘晓鑫;;俄罗斯融资体制的缺陷及其教训[J];东北亚论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钦先;;以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筑中国的银行体制[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2 项卫星;王达;;中东欧五国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外资参与[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谷艳华;薛凤英;刘喜波;;存款保险定价模型的比较研究[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宜庆;万媛媛;;次贷危机下我国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风险传染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陆前进;蔡莉;;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经济影响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潘英丽;;论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8 王凯丽;林进军;;香港如何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A];2007中国经济特区论坛:香港回归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7年
9 陈明光;;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10 史建平;;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祖六;WTO与中国银行业改革[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宋焱;流动性过剩需“标本兼治”[N];金融时报;2007年
3 易宪容;负资产出现对国内银行体系影响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4 陆岷峰;整合与再造地方银行体系加快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N];消费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N];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杨建莹;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N];金融时报;2006年
7 张媛源;资产证券化可吸收过剩流动性[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徐培英;资金开始“脱媒” 银行风险显现[N];经济参考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瑾;汇丰:扭曲体系下的金融王道[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国海证券 何康;中长期利率下滑过快值得警惕[N];中国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国兵;银行业危机——从金融泡沫视角的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王锐;银行体系失效与公司债券市场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高新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肖亚红;内地与香港银行规制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5 张桂霞;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叶立新;巴塞尔新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吕德宏;西部地区金融结构重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8 邵长毅;经济转型期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王军;水上救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李松恭;商业银行保证组合信用风险传染与缓释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乃义;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有效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南旭光;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及其制度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丁敏;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及预警系统的建立[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李维诺;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统计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5 汪慧芳;金融开放进程中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李菁;我国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7 孙洁;我国银行监管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邵丽;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与成因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9 顾颖茵;金融帐户开放与银行稳定的关系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左坤;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绩效评估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8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255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