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2:29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央智力区 发展模式 创新 选择


【摘要】:中央智力区作为现代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一种主要形态,是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而形成的,其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向高智能型、高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因此沈阳市建设中央智力区顺应转型和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要求。但由于中央智力区的发展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城市对中央智力区的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且中央智力区的发展模式较少,已有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每个城市中央智力区的建设和发展,加之对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因此,针对不同地区构建不同的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是建设中央智力区的关键,也是沈阳市建设健康有序的中央智力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央智力区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不同产业建设发展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中央智力区的概念;从空间、资源要素、经济形态、集群内容、创新功能上分析了中央智力区的特征,从高等教育资源、高新科技资源、环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资源、区位资源、城市文化资源等方面剖析了中央智力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国内外中央智力区现有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旗舰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型服务社区发展模式”两种新型发展模式,并论述了每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根据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从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分别从高等教育资源、高新技术资源、环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等方面,全方位构建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阐明各子体系的组成结构。以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种模式进行评价,确定了适用于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阐述了沈阳市建设中央智力区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为建设沈阳市中央智力区提供依据。本文创新点包括:总结了中央智力区的概念,从高等教育资源、高新技术资源、环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两种中央智力区发展新模型,为沈阳市中央智力区的建设提供依据,使沈阳市中央智力区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市建设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进行评价,为沈阳市建设中央智力区选择出最优的发展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的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智力区 发展模式 创新 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6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17-23
  • 2.1 关于中央智力区17-18
  • 2.1.1 中央智力区的内涵17
  • 2.1.2 中央智力区的特点17-18
  • 2.2 中央智力区发展的动力18-19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3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2
  • 2.3.2 目前相关研究中的不足22-23
  • 第三章 中央智力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3-29
  • 3.1.高等教育资源23
  • 3.2 高新科技资源23-24
  • 3.3 环境资源24-25
  • 3.4 企业自主创新资源25-26
  • 3.5 区位资源26
  • 3.6 城市文化资源26-29
  • 第四章 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分析与构建29-39
  • 4.1 现有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分析29-33
  • 4.1.1 波士顿坎布里奇发展模式29
  • 4.1.2 日本筑波发展模式29-30
  • 4.1.3 上海杨浦区发展模式30-31
  • 4.1.4 昆明五华区发展模式31-32
  • 4.1.5 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32-33
  • 4.2 中央智力区的发展与建设经验借鉴33-34
  • 4.3 现有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总结34-35
  • 4.3.1“三区”联动式发展模式34-35
  • 4.3.2 高新区转换升级模式35
  • 4.4 新型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构建35-39
  • 4.4.1 创新型旗舰服务企业发展模式36
  • 4.4.2 社区驱动实施创新发展模式36-39
  • 第五章 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9-53
  •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39-40
  •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40-46
  • 5.2.1 高等教育资源40-44
  • 5.2.2 高新科技资源44
  • 5.2.3 环境资源44-45
  • 5.2.4 企业自主创新资源45-46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6-47
  •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47-53
  • 5.4.1 AHP确定权重47-49
  • 5.4.2 熵权法确定权重49-51
  • 5.4.3 组合赋权51-53
  • 第六章 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对策建议53-67
  •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53-55
  • 6.1.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53
  • 6.1.2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53-54
  • 6.1.3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54-55
  • 6.2“三区”联动式发展模式评价55-62
  • 6.2.1 AHP权重的确定55-57
  • 6.2.2 熵权法权重的确定57-59
  • 6.2.3 综合权重的确定59-60
  • 6.2.4 综合评价计算60-62
  • 6.3 其他三种发展模式评价62
  • 6.4 沈阳市中央智力区发展模式的选择62
  • 6.5 沈阳市发展中央智力区的对策建议62-67
  • 6.5.1 沈阳市高新区发展现状62-63
  • 6.5.2 社会方面63
  • 6.5.3 政府方面63-64
  • 6.5.4 创新产业方面64
  • 6.5.5 人才培养方面64-65
  • 6.5.6 高新区“转型升级”方面65-67
  • 第七章 结论与设想67-71
  • 7.1 结论67-68
  • 7.2 本文的创新点68-69
  • 7.3 后期研究的设想69-71
  • 参考文献71-73
  • 作者简介73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73-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琪;;纽约智库发布十五种城市发展创新思路[J];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04期

2 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3 何静;张歆祺;宗传宏;;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学城实施“三区联动”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10期

4 吴宇军;胡树华;代晓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的差异化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0期

5 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研发产业与城市化互动视角下研发城市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5期

6 代明;张晓鹏;;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发展潜因素路径影响分析——基于结构模型路径图法的深圳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1期

7 王承云;;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8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03期

9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1期

10 陈家海;;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1012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12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