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力学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深度 浸水试验 剩余湿陷量 湿陷变形规律 湿陷系数
【摘要】: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s?来判定,即"湿陷系数s?=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zs?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关键词】: 土力学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深度 浸水试验 剩余湿陷量 湿陷变形规律 湿陷系数
【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项目(SGKJJSKF[2008]656) 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2013IRT13068)
【分类号】:TU444
【正文快照】: 1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问题一直是非饱和土与特殊土领域学术界及工程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1-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四代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1966年版,1978年版,1990年版,2004年版)的制定与实施在我国黄土地区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健,谢永利,于友成;黄土非饱和入渗规律原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2 黄雪峰;陈正汉;方祥位;朱元青;郭剑锋;魏学温;;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陈正汉,刘祖典;黄土的湿陷变形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2期
4 高国瑞;黄土湿陷变形的结构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0年04期
5 李大展,何颐华,隋国秀;Q_2黄土大面积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6 苗天德,刘忠玉,任九生;湿陷性黄土的变形机理与本构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7 谢定义;试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8 黄雪峰;陈正汉;哈双;薛塞光;孙树勋;徐毅明;金学菊;朱元青;;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9 冯志焱,林在贯,郑翔;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个实例[J];岩土力学;2005年11期
10 黄雪峰;杨校辉;;湿陷性黄土现场浸水试验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13年S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月梅;在湿陷性黄土上的地基处理及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2 王爱生;张洪萍;;浅谈盐渍土和黄土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方法[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3 ;Structural bonding-break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natural unsaturated clayey soil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0年06期
4 王国强,刘宏杰,吴道祥;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6 卿伟宸;廖红建;钱春宇;;地下隧道施工对相邻建筑物及地表沉降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7 刘增荣;崔伟华;王鑫;;一种土层非线性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8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9 陈辉;刘明振;宋战平;;重塑及原状饱和黄土结构性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10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非饱和重塑Q_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史永跃;李新生;尚彦军;;试样面积和黄土各向异性对湿陷性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5 余雄飞;赵峥嵘;;黄土的湿度定名法及修正库伦定律[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6 陈志新;邢娇秀;;黄土高边坡层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倪万魁;刘东燕;张永兴;;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谭罗荣;;黄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与湿陷性关系的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庞旭卿;倪万魁;;黄土的湿陷特性研究及湿陷等级评判[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朱崇辉;筑坝土料的水利工程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6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8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柯;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层的振动响应和沉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禹;改良风积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贺拿;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玉婷;水泥加固红土的力学特性及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环;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胡广鑫;昆明盆地泥炭土在渗流条件下变形规律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志杰;复杂初始应力状态下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林浩;黄土状击实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勇;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林容;辽西黄土边坡坡面冲刷破坏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成飞;厚湿陷性黄土层下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孙玉龙,郝振纯,高国志,张和平;用TDR快速确定非饱和土中水分的入渗锋面[J];灌溉排水;1998年04期
3 陈家宙,陈明亮,何圆球;各具特色的当代土壤水分测量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4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5 苗天德,王正贵;考虑微结构失稳的湿陷性黄土变形机理[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1期
6 何颐华,闵连太;湿陷性黄土地基桩的负摩擦力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06期
7 高国瑞;中国黄土的微结构[J];科学通报;1980年20期
8 高国瑞;兰州黄土显微结构和湿陷机理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9 顾欣,邹立华,马文祥;孔内深层强夯(DDC)振动试验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王军平;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探讨[J];西北水电;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云杰;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及处理问题[J];建筑科学;1991年02期
2 蒲国成;宋积有;;论高原地区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3 岳晋中;;浅谈铜川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J];陕西建筑;2010年11期
4 ;自重湿陷性黄土对桩基侧面负荷阻力的初步试验[J];勘察技术资料;1974年01期
5 黄雪峰;陈正汉;;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6 苗宁涛;;论浅层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增湿[J];甘肃科技;2008年06期
7 严鸣;贺建龙;周斌;;加强地基处理减少自重湿陷性场地建筑物裂缝[J];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年04期
8 王发安;李晓峰;;DDC桩在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J];陕西建筑;2005年03期
9 武小鹏;楚华栋;屈耀辉;米维军;魏永梁;;自重湿陷性黄土下限深度判定方法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10 赵永祥;金达包装材料厂主厂房结构设计[J];工业建筑;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涂光祉;;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试验研究[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2 王长丹;王旭;周顺华;王炳龙;;自重湿陷性黄土与单桩负摩阻力离心模型试验[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余雄飞;谢定义;;湿陷性黄土增湿剪切破坏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陈廷华;刘惠茹;张国仁;;碎石挤密桩与强夯综合处理较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刘明振;;存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夹层场地上群桩承载力的估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梁燕;谢永利;李同录;;考虑渗流和变形耦合的黄土湿陷数值计算[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吕清天;郭彦林;;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与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世经;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法处理地基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3 赵天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负摩阻力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拓向阳;陕西关中东部渭河以南黄土的湿陷性与成因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石怀清;西安塬区中更新世Q_2黄土场地浸水试验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于友成;黄土浸水入渗特性原位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62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6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