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
【摘要】:临港地区是上海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新的综合性节点城区。临港地区开发已有十年,但目前产城融合发展的矛盾突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气不足,城市功能严重落后于产业功能,各功能区之间联系薄弱。究其原因,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滞后是影响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临港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存在的建设滞后、多式联运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建设理念、建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大力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和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议,以期推动临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综合交通体系 临港地区 上海市
【分类号】:TU984.191
【正文快照】: 临港地区距上海市中心城区约75 km,总面积约为315.6 km2,是上海市近十年来重点推进建设的新城之一,也是国家首个“自贸试验区”未来扩区的最核心空间。目前,临港地区仍处于产城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规划要求,临港地区产城融合的长期发展目标是“智慧低碳、生态宜居、面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顾翠红;魏清泉;;上海市职住分离情况定量分析[J];规划师;2008年06期
2 李朝阳;张晓;;“产城一体”视野下的多元交通困局破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05期
3 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S1期
4 李惟科;刘圆圆;尹静雅;;TOD理论在旧城更新中的融合性设计策略——以成都市龙泉驿区音乐广场改造项目为例[J];规划师;2014年01期
5 沈佳麟;上官晨博;张凡;邹吉聪;;上海临港新城地区交通组织研究[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9年10期
6 吴雨;;“双特”政策助力临港起飞[J];浦东开发;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5期
2 党云晓;张文忠;武文杰;;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3 肖黎姗;李新虎;张国钦;王润;;厦门常住人口社会分层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4 柴彦威;张艳;刘志林;;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5 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J];地理研究;2009年05期
6 刘定惠;杨永春;朱超洪;;兰州市职住空间组织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2年02期
7 杜浩;甄峰;;中等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组织特征及拓展模式——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J];规划师;2011年05期
8 林强;;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问题研究——以CBD地区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年11期
9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0期
10 单晓芳;李朝阳;;世界大城市交通困局的多维化解与中国借鉴[J];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笑;白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城市拓展区职住平衡规划策略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2 朱琛;孙姗珊;;城市不同居住区位群体就业可达性差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3 史亮;张鑫;;大城市职住关系的问与策——交通出行视角下北京市职住关系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4 李翅;侯硕;郭诗怡;;“产城一体”背景下现代产业园区规划策略探讨——以四川省简阳市石桥片区大地产业园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园区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霞;城市通勤交通与居住就业空间分布关系——模型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定惠;中国西部大城市过剩通勤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卓;北京外来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居住关系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3 么贵芬;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时空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亚;基于多Agent的新能源汽车扩散仿真中的消费者行车路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郑丽敏;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于慧丽;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对职住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珂;武汉市南湖组团职住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林静;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马伟霞;武汉市外来人口就业—居住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彭芳;曲靖麒沾马城市群人口增长趋势及规划指引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克刚,陈作炯,冯现学;深圳经济特区快速路网规划简介[J];城市规划;1994年01期
2 叶建红;陈小鸿;李晔;;上海城市快速扩张中交通系统特征变化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3 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年04期
4 任春洋;;美国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的理论发展脉络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5 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5期
6 陈云;;“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决策;2011年10期
7 张捷;赵民;马梅;;新形势下上海市域城镇体系及新城建设[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8 于一丁,张海兰;城市交通快速路网系统的规划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赵志宏;吕连恩;王元庆;;城市快速路布局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峰玉;郑军;;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巨洲;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新进展——《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模式研究》报告读后[J];城市规划;1991年04期
2 张葳;乔君;;浅议城市交通的综合立体规划[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2期
3 左冰;东京圈的综合交通体系设想方案(上)[J];国外城市规划;1986年02期
4 薛美根;顾煜;;上海市30年综合交通规划与实践[J];城市交通;2011年02期
5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有据可依[J];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07期
6 周干峙;;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J];城市规划通讯;1995年22期
7 施正伟;;上海综合交通格局的构建与发展(一)[J];交通与运输;2006年06期
8 陈剑儒;何乐文;隆万容;;基于“两型社会”的湘潭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与实践[J];中外建筑;2010年06期
9 张国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技术转型——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统筹协调[J];城市规划;2011年11期
10 孙伟;杨庆山;;综合交通视角看铁路客运站设计转型[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铭;;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下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创新——以江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剑儒;;基于“两型社会”的湘潭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与实践[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学增;张芳;王士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动向[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铭;黄富民;曹国华;;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宏观布局研究——以无锡市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张思明;;推进长三角大都市区区域规划的若干思考[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发展与建设[C];2004年
6 曹国华;郑文含;李铭;申翔;王树盛;;城市总体规划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同步编制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贺晓琴;吴寻;;转变区域客运方式 建设低碳交通体系——浙江省城乡居民出行方式优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雪丽;;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金;;江阴市轨道交通时代应对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奇;闫常鑫;;长沙市城市交通近期发展策略研究[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广;编制《新乡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N];新乡日报;2011年
2 赵双华;芜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开始编制[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记者 刘晓;用高水平城市规划惠及百姓[N];南京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春雨;由规划看发展[N];菏泽日报;2008年
5 王琦;为大都市发展提供有力交通支撑[N];杭州日报;2008年
6 汪亚伟;强化枢纽地位 提升城市形象[N];蚌埠日报;2007年
7 简之;宜居城区建管并举彰显和谐韵味[N];东方城乡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马疆虎;做一流规划 创高原特色[N];西藏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秦岭;以首都地区概念塑造和谐的京津冀[N];中华建筑报;2006年
10 胡旭;安徽开列1.7万亿元“建设清单”[N];建筑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少星;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阳;中小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程婕;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67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6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