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碾子沟煤矿锚索抗滑桩性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22:19

  本文关键词:碾子沟煤矿锚索抗滑桩性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滑桩 预应力锚索 桩身内力 碾子沟煤矿 间隔浇筑


【摘要】: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支挡工程措施已在铁路、公路、水利、矿业建设等工程领域的地质灾害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分布较为复杂。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现桩身混凝土未能一次性浇筑成桩,一部分桩身浇筑混凝土初凝后,才进行二次浇筑成完整桩身,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混凝土桩的整体强度。其影响程度大小难以估算,且如何进行经济合理的补救措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分析和使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本文以碾子沟煤矿滑坡治理工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研究对象,分析桩身受到滑坡推力、锚索拉力和土体反力作用下的变形性状。通过间隔浇筑混凝土试验,计算间隔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间隔浇筑面处的点荷载强度,并提出加固补强措施。使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对植入钢筋进行补强的措施加以验证和分析,对比植入钢筋前后间隔浇筑面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并结合桩身内力分布情况,分析桩身不同位置出现间隔浇筑面时,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安全使用的影响。本文结合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锚索抗滑桩受水平荷载作用下,得到桩身弯矩、剪力、位移分布以及土体反力分布,分析锚索抗滑桩变形呈S型。通过分析混凝土间隔浇筑试验,得到间隔浇筑面的存在对整体混凝土强度的降低程度,间隔浇筑面容易受拉破坏,混凝土受平行结构间隔浇筑面的压力较垂直受压更容易破坏。分析桩身内力分布与间隔浇筑面所处位置的关系表明,间隔浇筑结构面所处位置桩身弯矩越大,抗滑桩横截面受拉一侧越容易受拉开裂,对整体的稳定影响越大。
【关键词】:抗滑桩 预应力锚索 桩身内力 碾子沟煤矿 间隔浇筑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P64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10-11
  • 1.2.2 桩—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11-12
  • 1.2.3 混凝土间隔浇筑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技术路线15-17
  • 2 碾子沟煤矿区域地质背景17-23
  • 2.1 工程概况17-18
  • 2.2 工程地质条件18-21
  • 2.2.1 地形地貌18
  • 2.2.2 地层岩性18-20
  • 2.2.3 地质构造20
  • 2.2.4 水文地质条件20-21
  • 2.2.5 不良地质现象及人类工程活动21
  • 2.3 滑坡形态及特征21-23
  • 3 锚索抗滑桩受力分析23-43
  • 3.1 滑坡推力23-32
  • 3.2 锚索拉力32-33
  • 3.3 桩身内力33-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4 室内试验研究43-58
  • 4.1 试验条件43
  • 4.2 试验方案设计43-46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46-48
  • 4.3.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46-47
  • 4.3.2 点荷载试验结果分析47-48
  • 4.4 间隔浇筑面补强措施及植筋加固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48-57
  • 4.4.1 间隔浇筑面补强措施48-49
  • 4.4.2 间隔浇筑面植筋补强数值模拟49-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5 锚索抗滑桩间隔浇筑面影响分析58-61
  • 6 结论及建议61-63
  • 6.1 结论61
  • 6.2 建议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荣;梁宁慧;瞿万波;孙辉;陈晓江;;基于遗传算法的抗滑桩优化设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2 李远宁;石胜伟;吴保和;;预应力混凝土抗滑桩实验与数值计算[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3 胡新丽;李长冬;王亮清;;抗滑桩截面经济优化设计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4 李长冬;胡新丽;汤e,

本文编号:1075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75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