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环境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酸性环境干湿循环对泥质砂岩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摘要】:由于库水位升降及降雨等原因,岩体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对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不利。以三峡库区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酸性环境干湿循环交替作用后的常规单轴与三轴压缩试验研究,获得了泥质砂岩在酸性溶液浸泡干湿循环后的相关力学参数。相对于没有经过干湿循环作用的干燥试件,经过不同次数的干湿循环作用后,泥质砂岩的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黏聚力与内摩擦角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个力学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在第一次饱水之后有大幅度的降低,此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其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同时,酸性溶液的pH值对力学指标的影响很大,存在对泥质砂岩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的一个临界pH值,低于此值酸性溶液对泥质砂岩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增大,高于此值酸性溶液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巴南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关键词】: 泥质砂岩 pH值 干湿循环 强度
【基金】: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120191110039)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51308567)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地质过程诸如风化、岩溶、地震、火山等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水是强大的地质营力。从地球表层到深部,水的作用无时无处不在,整个地质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水-岩相互作用的历史[1-2]。地表的岩土体长期遭受太阳辐射、水、风力等的作用,内部存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仵彦卿;地下水与地质灾害[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徐千军,陆杨;干湿交替对边坡长期安全性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3 陈钢林,周仁德;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4 谭卓英;论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制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沈照理;应该重视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2期
6 傅晏;刘新荣;张永兴;胡元鑫;谢应坤;;水岩相互作用对砂岩单轴强度的影响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6期
7 沈照理;应该继续重视与开展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40年而作[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4期
8 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9 周翠英,邓毅梅,谭祥韶,刘祚秋,尚伟,詹胜;饱水软岩力学性质软化的试验研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10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肖丛苗;;地下水和围压对软岩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士良;;基于滑动裂纹模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陈姝;朱诚;彭华;胡智农;李兰;欧阳杰;吕文;邱卓炜;黄大维;侯荣丰;;广东丹霞山洞穴景观岩体稳定性的抗压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尹国勋;余功耀;王亮;;粉煤灰堆放场灰水与基底灰岩的水—岩作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庭金,朱合华,唐春安;围岩卸载损伤演化及应力场调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5 肖本职,吴相超,熊诗湖;地下厂房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6 刘成学;杨林德;曹文贵;;岩石统计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7 易念平;张信贵;鲁嘉;严利娥;;地下水生物场变异与土结构的相互作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8 蒋维;邓建;李隐;;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9 邓华锋;李建林;王孔伟;王乐华;朱敏;;“饱水-风干”循环作用下砂岩损伤劣化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0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梁宁慧;;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锋波;尚彦军;林达明;王茜瑜;张巍;;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第三纪岩土施工工程分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王玉林;;室内试验在矿山副井工程(水文)勘察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3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杨恒林;;多夹层盐岩蠕变实验及盐穴储气库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李夕兵;宫凤强;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岩石类材料SHPB实验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陈刚;况雨春;何鹏;徐艾民;牛伟;;花岗岩静动态拉伸性能实验[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强;张晓科;李厚恩;;考虑水压效应的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保建;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正军;基于最小耗能原理水力压裂裂缝启裂及扩展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述兴;王昌贤;;黏土岩微结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方亚如,蔡戴恩,刘晓红,李纪汉,郝晋f,耿乃光;含水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b值变化[J];地震;1986年02期
3 陈钢林,周仁德;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4 周平根;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5 吉随旺,张倬元,邓荣贵,宋光润,王凌云,陈强;川中红色砂泥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6 王思敬;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7 王士天,刘汉超,张倬元,黄润秋,许模尚,岳全,王思敬,杜永廉,马风山,丁恩保;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8 樊秀峰,钱会,简文彬,吴振祥;西安市黑河水库左坝肩渗漏三维数值模拟及坝肩坡体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9 程强,寇小兵,黄绍槟,周永江;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10 马润勇;彭建兵;毛彦龙;;西安金盆水库放水塔附近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高;高地应力区结构性流变围岩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钢;吴勇;郑东普;;砂岩力学特性对干湿循环效应响应规律的试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2 张伟勤;刘连新;代大虎;;混凝土在卤水、淡水中的干湿循环腐蚀试验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克钢;郑东普;黄维辉;;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力学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神经网络模拟[J];岩土力学;2013年S2期
4 薛晶晶;张振华;姚华彦;;干湿循环条件下两种砂岩强度及破坏特征比较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11期
5 程佳明;王银梅;苗世超;王红肖;;固化黄土的干湿循环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6 宿晓萍;王清;;复合盐与干湿循环双重因素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3期
7 姜永东;阎宗岭;刘元雪;阳兴洋;熊令;;干湿循环作用下岩石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2011年05期
8 沈云霞;谌文武;杜伟飞;匡静;;干湿循环下含盐量变化对遗址土剪切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9 查甫生;刘晶晶;许龙;崔可锐;;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干湿循环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10 余沛;张著芳;魏厚振;孟庆山;;考虑干湿循环影响下玄武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卫军;余t,
本文编号:1075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07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