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摘要】:对采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纳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老砂浆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是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老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天然骨料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加.采用二次搅拌工艺新的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较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且孔隙率和氢氧化钙晶体含量较少.由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和宏观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Center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2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531107040800)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3.Center for Advanced Cement-based Materials(ACBM),Northwestern Univ,Evanston IL 60208,USA)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相对于普通混凝土低,需要对其进行力学改性研究.杜婷和李惠强[1]采用化学浆液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提出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化的可行性.万惠文等[2]采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志;杨钻;苏捷;;混凝土受压性能的非均质细观数值模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吴波;冯玮;文波;;高温下混凝土轴压柱的截面极限承载力随机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杜婷,李惠强;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3年02期
4 朱亚光;韩纪权;李秋义;戴小倩;;颗粒整形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万惠文,徐金龙,水中和,姜舰;再生混凝土ITZ结构与性质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世谋;赵新亚;;再生骨料[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魏国强;詹炳根;孙道胜;;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表征技术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郭远臣;王雪;孙可伟;;RAC材料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11期
4 王章夫;张津践;詹树林;钱晓倩;朱耀台;;再生骨料界面纳米强化技术的微观分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5 陈建良;倪竹萍;;强化处理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试验[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2期
6 陈黎安;刘佳颖;;废混凝土破碎与再生集料的加工及处理工艺[J];粉煤灰;2012年01期
7 陈美祝;钟进军;吴少鹏;朱继青;王冬明;;再生粗骨料物理性能强化改性研究[J];公路;2011年07期
8 许艳;胡小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9年05期
9 赵爱军;胡胜雄;;大体积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冬季施工的质量控制[J];建材世界;2009年02期
10 刘曼娜;姜兆兴;谢春磊;袁瑞军;;干燥大温差环境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建材世界;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秋义;李云霞;朱崇绩;田砾;;再生混凝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云霞;赵林;李秋义;;再生骨料混凝土需水量比和强度比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秋义;全洪珠;杨向宁;朱亚光;;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及其质量评定方法的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振平;肖建庄;陈云钢;;渗透结晶材料改善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朋改非;张九峰;王竞妍;;再生骨料缺陷与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渗透性的关系[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远臣;再生骨料/水泥复合材料干缩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玄东兴;水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热相互作用与热再生体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洪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热变形损伤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陶珍东;废弃混凝土机械力化学活化再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刘智光;混凝土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与动态力学特性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8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古松;汶川地震区灾后重建中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及结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青;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对再生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俊杰;基于界面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提升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华小巧;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强化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旭;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新型砂浆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磊;再生粗骨料性能评价及再生混凝土早期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张剑波;再生骨料半干硬性混凝土制备与成型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娟;再生骨料附着砂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及再生骨料二灰碎石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余斌;再生粗集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杜江涛;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力应力—应变关系试验与数值模拟[D];同济大学;2008年
10 赵金龙;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义;李云霞;朱崇绩;;颗粒整形对再生粗骨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年06期
2 张子明,赵吉坤,吴昊,姚朋士;混凝土单轴荷载下细观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秋义;李云霞;朱崇绩;田砾;;再生混凝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J];混凝土;2006年01期
4 党发宁;韩文涛;郑娅娜;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破裂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6期
5 李国强;吴波;韩林海;;结构抗火研究进展与趋势[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6年01期
6 马德云;左勇志;霍达;滕海文;;混凝土柱构件可靠性对随机参数的敏感性研究[J];建筑科学;2008年11期
7 李云霞,李秋义,赵铁军;再生骨料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刘光廷,高政国;三维凸型混凝土骨料随机投放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8期
9 马怀发,陈厚群,黎保琨;混凝土试件细观结构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04年10期
10 肖建庄,李佳彬,孙振平,郝眩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晨晖;吴星春;胡丹霞;;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2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3 郑克仁;孙伟;赵庆新;张云升;周伟玲;郭丽萍;;基于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性质的疲劳方程[J];硅酸盐学报;2007年02期
4 朱晓斌;姚婷;洪锦祥;;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对韧性的影响及调控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03期
5 许艳;胡小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9年05期
6 尚建丽;邢琳琳;;钢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3年02期
7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截面分析法对任意凸形粒子周围界面过渡区厚度过高估计的解析解[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8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截面分析法对界面过渡区厚度的放大作用[J];硅酸盐学报;2003年11期
9 王荃;詹炳根;杨磊;周万良;孙道胜;;粉煤灰抑制ASR的机理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孙国文;孙伟;张云升;刘志勇;;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Sluys Bert;;纤维-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的计算机模拟[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吴崇豪;廖惠雯;简国璋;;轻质骨材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之微观分析[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周宗辉;;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郑安顺;彭献生;林建国;;轻质骨材含水状态对混凝土过渡区微观性质之影响[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颜聪;黄中和;汤兆伟;;从轻质骨材及界面过渡区特质探讨轻质混凝土之强度与耐久性[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晨;张亚梅;;骨料尺寸与水灰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i;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朱巧智;王德君;赵亮;李秀圣;;SiO_2/SiC界面过渡区结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少鹏;玄东兴;水中和;;混凝土近表面裸露骨料与基体的力学行为[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磊;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与碱硅酸反应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魏国强;碱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郑蓉美;盐对界面过渡区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晓海;碱环境下硬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马德利;锂盐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荃;活性混合材料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丁沙;低温度敏感性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9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0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