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
本文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超高层 长周期地震波 最小剪重比 刚度控制 位移角限值
【摘要】: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使得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取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超高层结构的周期长,遭遇长周期成分突出的地震时,往往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指出我国目前采用的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部分与国外反应谱的差别和问题,基于震害实例,分析远场地震的特征和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提出超高层建筑考虑长周期地震影响的另一种控制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算例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控制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超高层 长周期地震波 最小剪重比 刚度控制 位移角限值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J07B01)
【分类号】:TU973.31
【正文快照】: 引言自振周期较长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对长周期地震动较为敏感,在含有较大成分长周期地震波的远场地震作用下,可能产生较大位移和大幅摇摆,导致结构产生较严重破坏,这已成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安全隐患。由于缺乏可靠的长周期地震动记录,关于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琼;陈清军;;高层框架结构长周期地震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1年01期
2 王亚勇;;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2期
3 廖耘;容柏生;李盛勇;;剪重比的本质关系推导及其对长周期超高层建筑的影响[J];建筑结构;2013年05期
4 徐龙军;谢礼立;胡进军;;抗震设计谱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昕;孙华华;丁洁民;祁晓昱;;上海中心大厦输入地震动分析与选用[J];建筑结构;2010年11期
2 中日联合考察团;周福霖;崔鸿超;安部重孝;吕西林;孙玉平;李振宝;李爱群;冯德民;李英民;薛松涛;包联进;;东日本大地震灾害考察报告[J];建筑结构;2012年04期
3 张振炫;陈清军;;高层建筑结构长周期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9年04期
4 臧明明;陈清军;;长周期地震动的场地效应与大跨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0年01期
5 胡文凯;陈清军;;不同基岩地震波作用下深覆盖场地的反应特征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0年05期
6 王统宁;刘健新;于泳波;;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减隔震桥梁空间动力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7 曹加良;施卫星;汪洋;蒋湘闽;;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反应谱及谱阻尼折减系数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8 王佳毅;;高层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响应[J];山西建筑;2011年16期
9 陶桂兰;陈祥;王定;;高桩码头叉桩布置形式抗震性能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彭斌;曹万林;王智慧;董宏英;张建伟;;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巨型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吴迪;熊焱;崔杰;罗奇峰;;国内外地震动峰值衰减关系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韩军;李英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薛颖亮;李云贵;;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相关规定的比较[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俞言祥;汪素云;胡聿贤;;用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6 严奉婷;张炎;;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A];中国钢结构协会锅炉钢结构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甄圣威;汪洋;;超高层结构弹塑性模拟中若干问题的讨论[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8 周建龙;包联进;钱鹏;;超高层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及相关问题的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9 孙颖;陈天海;卓卫东;谷音;许智星;;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特性研究[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5年
10 徐赫骏;李俊楠;赵麒翔;刘璐;;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轴压比对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影响[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胥润东;琼州海峡超大多主跨公铁两用悬索桥方案设计和抗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江洋;大跨建筑结构多点输入地震响应计算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郭恩;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颖轶;基坑支护体系地震灾变特性及结构损伤状态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俞言祥;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7 耿淑伟;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的规定[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8 徐龙军;统一抗震设计谱理论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刘庆林;传统反应谱CQC法研究与改进[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胡立黎;水平地震作用下梁填充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云;陶夏新;;近场强地震动预测中浅源地震的Asperity模型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2 罗开海;王亚勇;;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08期
3 王亚勇;关于设计反应谱、时程法和能量方法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4 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2期
5 王国新,陶夏新,姜海燕;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提取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2期
6 李小军,彭青,刘文忠;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中的场地影响考虑[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4期
7 李英民,赖明,白绍良;基于三参数模型的双向水平地震动相关设计反应谱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8 郭明珠,陈厚群;场地类别划分与抗震设计反应谱的讨论[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2期
9 朱东生,虞庐松,陈兴冲;地震动强度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2期
10 翁大根;徐植信;;上海地区抗震设计反应谱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俞言祥;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秋雅,王宜臣;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与形式问题[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上海超高层大厦的智能化安全防范[J];上海房地;2000年12期
3 ;世界超高层建筑排名[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郭培蓓;超高层建筑主裙楼基础关系及其处理方式探析[J];建筑施工;2003年01期
5 程贵清;超高层建筑的倒塌与结构的强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年09期
6 ;台北101大楼设计理念[J];时代建筑;2005年04期
7 屈湘玲,王扶雨;对话“超高层”[J];中外建筑;2005年01期
8 章华平;;上海建工“特殊环境下超高层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课题近通过鉴定 七项专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J];建筑施工;2006年02期
9 章华平;;上海科委资助 上海建工领衔 组建交叉领域创新团队 集群化研究专攻超高层建造技术[J];建筑施工;2006年06期
10 陈奇;;浅谈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6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汉平;李惟钟;;京广大厦——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诞生记[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于岱峰;苗晓辉;王召泽;;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军;;超高层建筑设计——南京新华大厦[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4 倪明;;浅析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技术[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朱川海;方朔;赵昕;丁鲲;;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超前施工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王伟;;超高层建筑消防联动系统分析[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7 陈浩;;某超高层住宅案例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斌;李筱斌;包洪兴;;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龙珠;梁发云;刘玮;严平;;香港某超高层建筑倾斜原因综合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楼国山;;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鸣;中国超高层建筑走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韩庆文 汤璇;鼓励还是慎行,超高层建筑的两难选择[N];广东建设报;2006年
3 曾雅亓 欣欣 杨凯;广州不宜再建超高层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汤璇;超高层建筑宜少不宜多[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吴琼;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N];广东建设报;2008年
6 张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N];建筑时报;2008年
7 记者 刘宇;大体量“超高层”或能稳房价[N];昆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凡;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9 记者 赛豫龙;厦门步入“超高层时代”?[N];厦门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任佳;科技托起超高层建筑[N];中国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奇科;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1[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小康;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汕头大学;2010年
3 朱杰;超高层建筑竖井结构内烟气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郅伦海;城市中心边界层风特性及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金虎;X型超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与风致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慧丹;设计迷途[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高峰;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超高层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郭敏锋;新世界时代科贸中心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何强;超高层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王宇;超高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刘卫星;超高层建筑建造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逄扬;超高层单元式玻璃幕墙工业化建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余杰生;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国志;超高层建筑冬季烟囱效应的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10 刘蕾;超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9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1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