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02 00:28

  本文关键词: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蓝藻毒素 降解 去除方法 活性炭 光降解


【摘要】:蓝藻水华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蓝藻毒素对人类及陆生动物具有严重毒性和致癌作用,同时会危害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毒藻华的频繁发生及其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的净水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效率不高,因此寻找高效的藻毒素去除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蓝藻毒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将蓝藻毒素的去除分为除藻和去除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两类;其次,本文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蓝藻毒素的降解途径,并详细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高级氧化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方法;最后,本文总结了当前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向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蓝藻毒素 降解 去除方法 活性炭 光降解
【基金】:上海市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沪农科产字(2014)第5号)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0701) 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项目(ZF1206)资助
【分类号】:TU991.25
【正文快照】: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和范围的扩大致使淡水蓝藻水华爆发日趋普遍,有毒藻华的频繁发生及其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Moreira et al.,2013)。蓝藻是淡水中的主要产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包括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节球藻毒素(nodu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左金龙;;城市供水中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2 梁志霞;梁文艳;汪丽;于建;许佳;;光电催化氧化法降解藻毒素MCLR[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3 郝纪蓉;李云团;江敏;苏怀宇;徐睿;;节球藻毒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3年04期

4 严敏,陈红英,吕锡武;去除藻毒素的水处理方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广丽;;微囊藻毒素降解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李杨;赵曼曼;姚颖悟;;光电催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饰;2014年01期

3 郑康帝;陈梓珊;王成蹊;张紫伊;曾锐飞;王曼纯;梅文杰;郑伟东;;二甲基亚砜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赵吉娜;杨国兴;邴淑秋;殷北冰;;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0年07期

5 吕凯波;;臭氧技术处理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的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36期

6 李哿;孔进;王立鹏;张金玲;;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年04期

7 蒋绍阶;蒋晖;向平;张南;赵约胜;宋玲;;强化混凝去除尖针杆藻的优化[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6期

8 蒋绍阶;蒋晖;向平;张南;赵约胜;宋玲;;强化混凝去除尖针杆藻[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9 王超;赵旭;侯子义;杨桂蓉;冒冉;;光电催化氧化处理反渗透浓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10 王刚;陈杰tb;;水体藻类污染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善培;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2 康华;滦河微污染水膜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浙丰;基于时序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仝玉华;库区藻类水华短期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芳;臭氧预氧化复合硅藻土与PAC混凝处理含藻微污染原水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崔娅琴;再生水TiO_2光催化消毒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5 万欣;超声波技术应用于针杆藻暴发的应急处理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敏卿;赵雪松;尤宏;王树涛;苏怀龙;;高氯酸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2 王金丽;梁文艳;陈莉;;微囊藻毒素MCLR的分离与纯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4 裴海燕,李力,胡文容,刘培启;CIO_2杀藻效能研究[J];山东环境;2000年06期

5 梁志霞;梁文艳;许佳;;UV和UV/H_2O_2对藻毒素MCLR降解及脱毒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6 王理明;姚秉华;裴亮;;Ru-TiO_2光电极的研制与性能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7 陈忠林,王东田,李圭白,吕启忠,罗建强,杨长青;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11期

8 张杰,臧景红,刘俊良,周志刚;高锰酸钾预氧化替代预氯化的实用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1期

9 李思敏,王龙,李清雪,许吉现,张胜;高锰酸钾预氧化的除藻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3期

10 张荣,姜建伟,董佩森;夏季高藻水的处理工艺[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勉丽娜;水中苯酚含量的测定及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生态毒性诊断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陈粉丽;氯代苯和联苯胺类化合物斑马鱼胚胎毒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云秀,公维民;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方法(英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2 张晴浩,任基成,朱惠刚,岳舜琳,潘海祥;源水中藻毒素污染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4期

3 张继彪,郑正,郭照冰,杨光俊,帖靖喜,江芳;藻毒素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5期

4 朱璐瑶;李绍秀;;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5 夏萍;卢宁;张东;刘洪波;;水源水库中藻毒素监测方案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22期

6 周红艺;王雪荣;;蓝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张晴浩;任基成;潘海祥;朱惠刚;岳舜琳;;供水藻毒素污染的探讨[J];净水技术;2002年S1期

8 李耕;藻毒素污染与供水安全[J];安全与健康;2004年09期

9 黑亮;王凤恩;吴娟;郭伟;杨燕婷;雷列辉;;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人民珠江;2013年06期

10 肖兴富,李文奇,刘娜,杨旭光;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蕾;张东;王铮;;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分析水中9种典型藻毒素[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许敏;赵以军;;蓝藻毒素的检测和分析方法[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姚戈;曹瑛;范崇旭;代先东;刘尚义;陈冀胜;;我国首例蓝藻中鱼腥藻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A];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新龙邋通讯员 张晓良;水生所发现蓝藻毒素“老巢”[N];湖北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晔邋通讯员 李德新;害草害藻通通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邵丹丹;天然抗氧化剂对节球藻毒素诱导的鱼体免疫细胞毒效应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2 胡正宏;利用水螅研究巢湖蓝藻资源化过程中藻毒素含量变化[D];安徽大学;2011年

3 朱璐瑶;二氧化氯杀灭拟柱孢藻过程中藻毒素的释放与降解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4 吴溶;藻毒素产生影响因子、化感抑制及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5 陈莉;电催化氧化杀藻降解藻毒素中水质毒性变化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杨维;氨及其与藻毒素对鲫鱼幼鱼的生态毒理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查及测定海水和藻体中脂溶性藻毒素[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1129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29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