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载速率下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破坏模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加载速率下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破坏模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土 细观尺度 加载速率 界面过渡区 动态破坏模式
【摘要】:混凝土细观结构形式及其力学性能决定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及损伤破坏模式。从细观角度出发,将混凝土看作由骨料、砂浆基质和界面过渡区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建立了混凝土二维随机骨料有限元模型。采用耦合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来描述砂浆基质及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认为骨料不产生损伤破坏,为弹性体。对不同加载速率下双边缺口混凝土试件的拉伸破坏模式及混凝土梁动态弯拉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探讨了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破坏模式及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加载速率较小时,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对混凝土拉伸、弯拉破坏模式和宏观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而当加载速率很大时,如冲击载荷作用(名义应变率50 s-1)下混凝土动态拉伸破坏模式及混凝土梁弯拉破坏模式基本不受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对高速冲击、碰撞或爆炸下关于混凝土拉伸破坏的数值研究中可忽略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混凝土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复合材料,其破坏机制以及其宏观力学特性由其细观非均质性决定[1]。混凝土微观/细观结构(Micro-/Meso-structure)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混凝土中骨料和水泥石基体之间存在着物理力学性能截然不同的界面过渡区[2-7]。近年来,大量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修力;金浏;;考虑过渡区界面影响的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质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2 杜修力;金浏;;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的细观力学方法述评[J];力学进展;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佰建;李兆霞;郭力;;模拟混凝土破坏过程的微裂纹模型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2 胡小玲;刘秀;李明;罗文波;;炭黑填充橡胶超弹性力学性能的三维有限元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13年S1期
3 张社荣;王宽;王高辉;谭尧升;;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对混凝土重力坝累积损伤特性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4 舒恒;拓勇飞;郭小红;;某抽水蓄能电站廊道加固方案论证[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5 王蓓蓓;董军;;基于损伤塑性模型的砌体墙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6 王娟;李庆斌;卿龙邦;管俊峰;;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三维细观数值仿真[J];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7 许斌;曾翔;;钢筋混凝土长柱快速轴心受压试验与模拟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4期
8 张聪;曹明莉;;多尺度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J];复合材料学报;2014年03期
9 朱伟强;;考虑界面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数值模型[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6期
10 陈磊;王涛;孙晓锋;;苏州地区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光;混凝土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与动态力学特性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苏捷;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张凡榛;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闫凯;底部框架砖房抗火性能与抗火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汪秀石;铁尾矿砂自密实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惠霞;基于细观力学的沥青混合料紫外光老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鸿亮;带约束拉杆双层钢板内填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肖成安;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旭红;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二维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10 王文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修力;田瑞俊;彭一江;;预静载对全级配混凝土梁动弯拉强度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2 王怀亮;宋玉普;王宝庭;;用刚体弹簧元法研究全级配混凝土力学性能[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3 白卫峰;陈健云;孙胜男;;孔隙湿度对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唐春安,傅宇方,朱万成;界面性质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破坏模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9年04期
5 郑建军,周欣竹,姜璐;混凝土杨氏模量预测的三相复合球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6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7 林枫;MEYER Christian;;硬化水泥浆体弹性模量细观力学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07年02期
8 朱万成,唐春安,赵文,滕锦光;混凝土试样在静态载荷作用下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9 马怀发;陈厚群;周永发;黎保琨;;大坝混凝土试件三维细观力学并行计算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10期
10 应宗权;杜成斌;;考虑界面影响的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数值预测[J];工程力学;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露一;郑志河;邵慧权;范鹏云;;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不均匀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2 张承志;陈义荣;蒋家奋;;水泥浆—集料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P,STROEVENM;纤维曲率对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影响的计算机模拟[J];硅酸盐学报;2005年04期
4 江晨晖;吴星春;胡丹霞;;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5 吴浩;姚燕;王玲;;绿色高性能充填材料界面过渡区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6年04期
6 王振军;沙爱民;;水泥混凝土浆体—集料界面过渡区结构与性能试验技术[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2期
7 佘安明;水中和;王树和;;干燥大温差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4期
8 马德利;詹炳根;郑蓉美;孙道胜;盛宏玉;;硫酸钠环境中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10 郑克仁;孙伟;赵庆新;张云升;周伟玲;郭丽萍;;基于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性质的疲劳方程[J];硅酸盐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Sluys Bert;;纤维-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的计算机模拟[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吴崇豪;廖惠雯;简国璋;;轻质骨材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之微观分析[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周宗辉;;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郑安顺;彭献生;林建国;;轻质骨材含水状态对混凝土过渡区微观性质之影响[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颜聪;黄中和;汤兆伟;;从轻质骨材及界面过渡区特质探讨轻质混凝土之强度与耐久性[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晨;张亚梅;;骨料尺寸与水灰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i;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朱巧智;王德君;赵亮;李秀圣;;SiO_2/SiC界面过渡区结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少鹏;玄东兴;水中和;;混凝土近表面裸露骨料与基体的力学行为[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巧智;SiO_2/SiC界面过渡区及其等离子体钝化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磊;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与碱硅酸反应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魏国强;碱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郑蓉美;盐对界面过渡区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晓海;碱环境下硬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马德利;锂盐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荃;活性混合材料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丁沙;低温度敏感性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64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16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