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溯源侵蚀作用下昔格达地层土质边坡的稳定性

发布时间:2017-11-20 06:01

  本文关键词:溯源侵蚀作用下昔格达地层土质边坡的稳定性


  更多相关文章: 溯源侵蚀 稳定性 非饱和土 昔格达地层


【摘要】:对四川省昔格达地层土体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昔格达土体化学成分丰富,含有一定量的易溶盐,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作用下易于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次生矿物,使土体强度降低,导致边坡易于产生失稳现象;溯源侵蚀为河流侵蚀的一种类型,水流的侧向冲刷与重力同时作用于沟谷边坡,加快沟谷边坡的失稳速度。运用水力学、土力学等力学方法对溯源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非饱和土计算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昔格达地层沟坡物理概化模型。模型在考虑了河流的侧向冲刷,沟坡重力作用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动水压力作用对边坡的影响。针对目前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并不统一的情况,推导并优化了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并结合建立的溯源侵蚀模型对昔格达地层土质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求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061,而采用经典的Bishop法求得相同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12。结果表明,优化的边坡稳定性求解方法得到的稳定安全系数较低。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色岩层黏土化过程的硫化矿物氧化动力学机理研究”(4117226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西南红层地区边坡快速修复技术研究”(2011SZ0178)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溯源侵蚀是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下切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向上游源头侵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两方面。重力与水力侵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重力侵蚀则是造成边坡失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军,聂德新;昔格达地层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2 高芳芳;巫锡勇;邓睿;;昔格达地层岩土特性对溯源侵蚀的影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3 宋建广;孙代;;浅谈雅攀公路昔格达地层滑坡成因与治理[J];路基工程;2007年05期

4 黄水亮;巫锡勇;邓睿;;喇嘛溪沟昔格达地层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1期

5 谯春丽,何昌荣,张文举;昔格达土的动力特性研究[J];四川水利;2003年05期

6 周云金,曾联明;红格提水工程二级泵站昔格达地层特性及坡体变形成因分析[J];水电站设计;2000年02期

7 唐存本;;泥沙起动规律[J];水利学报;1963年02期

8 党进谦,李靖;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J];水利学报;2001年07期

9 卢肇钧;粘性土抗剪强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10 王光谦;薛海;李铁键;;黄土高原沟坡重力侵蚀的理论模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忠;王汝恒;刘汉峰;郭文;初文荣;;围压和固结应力比对砂卵石土动力特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齐明山,冯翠霞,谢永利,刘保健;原状黄土连续加荷k_0固结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3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刘秀萍;陈丽华;宋维峰;;林木根系与黄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卢全中;彭建兵;;黄土体工程地质的研究体系及若干问题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邓明枫;陈宁生;邓虎;胡桂胜;;堰塞坝漫顶溃决过程与机理试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庹瑶,许光祥,疏玉清;澜沧江橄榄坝河段护岸工程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罗红;唐红梅;;重庆库区滑带粉质黏土强度参数相关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疏玉清,许光祥,童思陈;澜沧江曼厅水道整治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张家明;刘文连;徐则民;李乾坤;;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葆春;孔令伟;;黏性土非线性弹性k-G模型的一种改进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聂影;薛尚铃;肖启华;梁义聪;;昔格达地层用作攀西新基地地基填料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庞旭卿;倪万魁;;黄土的湿陷特性研究及湿陷等级评判[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孟静;高彦斌;袁聚云;;上海地区重塑粘性土有效内摩擦角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敏;刘小丽;李白;;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与再生抗剪强度的关系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争启;;γ能谱测量方法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陆永军;左利钦;王红川;李浩麟;;风浪作用下河口航道骤淤的模拟[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琦;肖洋;蔡名扬;王志良;;南昌市洪都大桥桥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骆亚生;邢义川;;非饱和黄土的孔隙压力特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王立朝;胡瑞林;;非饱和土含水量对强劳加固效率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海;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葛东媛;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朱龙海;辽东浅滩潮流沉积动力地貌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田琦;河口淤泥特性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崔贺;明渠湍流特性及底沙输移规律[D];天津大学;2012年

7 于莉;基于可靠度的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8 高凌霞;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潘灵芝;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北槽河床冲淤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帆宇;黄土的剪切行为和黄土滑坡[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乐;四川木里金矿边坡稳定性仿真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利东;“昔层”填筑土基本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沈飞;西昌某钢铁新基地工程水文地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勋;降雨对某滑坡滑体与滑带土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6 丁勇;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赵超;黄土沟坡重力侵蚀过程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梁晓波;非饱和压实黄土本构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肖碧;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斜坡场地的变形机理与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芦建新;郴州地区缓开挖边坡降雨入渗作用下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守业,李从先,李徐生,王爱萍;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2 罗文强,龚珏,杨瑞琰;一次二阶矩方法在斜坡稳定性概率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1998年06期

3 罗运利,刘东生;昔格达组沉积环境演化与旋回地层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4期

4 张永双,曲永新;硬土—软岩的厘定及其判别分类[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5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赵志中;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6 孔海龙,李国聚,孔军涛;黄土类土渗透溶滤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J];工程勘察;2001年05期

7 黄绍槟,吉随旺,朱学雷,李海清;西攀路昔格达地层滑坡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8 殷晓红,刘庆元;地下水压力对边坡稳定的影响[J];湖南冶金;2000年05期

9 胡再强,沈珠江,谢定义;结构性黄土吸力的试验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3期

10 周云金,曾联明;红格提水工程二级泵站昔格达地层特性及坡体变形成因分析[J];水电站设计;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彦国;攀枝花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萍;宋子岭;吴野;;灰色理论分析边坡稳定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2 莫素华;;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2期

3 李立锋;;开挖扰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路基工程;2008年06期

4 吕国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5 周罕;徐则民;吴吉民;;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工程建设;2008年02期

6 孙富学;杨昭宇;阮长锋;朱云辉;;基于优化智能方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1期

7 易国雄;马威;;顺德中专学校天马岗东侧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J];科技资讯;2009年04期

8 黄海明;许成承;刘小文;;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16期

9 俸锦福;郝勇;颜丙山;;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及方法综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陈祖云;张桂珍;邬长福;杨胜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预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毅;茅献彪;李三寿;李益焕;;边坡稳定性的试验研究[A];全国岩石边坡、地下工程、地基基础监测及处理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3年

2 曹庆林;;边坡稳定性各影响因素敏感性的灰色理论分析[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刘雄;;天然土石堆积边坡稳定性的一种新分析计算方法[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4 郑宏;;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严格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5 侯晓亮;谭晓慧;;灰色关联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6 蔡中民;武军;;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7 姜永东;鲜学福;许江;周军平;;降雨及地下水对三峡库区边坡稳定性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王旭华;陈守煜;陈雄;;边坡稳定性主客观权重模糊模式识别分析[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边亚东;张玉国;祝彦知;;边坡稳定性分析集成系统的实现[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王孝健;苏生瑞;张苏茂;;基于模糊评判法的震后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黄观平;采石场绿化率须达80%[N];东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军;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刘沐宇;基于范例推理的边坡稳定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小强;最小势能原理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5 王军;多重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建强;云南龙江特大桥桥基区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刘胜利;风化和降雨作用下软岩边坡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楚乔;边坡稳定性摄影监测分析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金龙;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席本强;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攀钢东山头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 陈海军;山体边坡稳定性及相关灾害防治措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崔颖辉;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及其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4 吕振国;基于变形分析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5 雍艾华;重庆某化工园区边坡稳定性及治理方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张毅;模糊聚类迭代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7 谢磊;边坡稳定性分析若干问题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周怡;基于模糊理论的湖南公路边坡稳定性分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眭封云;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10 张丽;红土型边坡稳定性的损伤分析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06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06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