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非隔震矩形贮液结构的液-固耦合地震响应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非隔震矩形贮液结构的液-固耦合地震响应
【摘要】:为了得到地上式非隔震钢筋混凝土矩形贮液结构的液-固耦合地震响应,假定液体为不可压缩,考虑液体表面重力波的影响,综合考虑单元选取、地震动输入方法、网格密度、收敛性和液-固耦合的实现等因素,研究单格贮液结构中地震作用对液体晃动高度、壁面位移、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液位高度下波高、壁板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液体的晃动幅度、等效应力、壁板位移峰值均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而增大;(ii)液位越高,应力、应变和壁板位移值越大,但晃动幅度相对变小;(iii)液量越少,液体晃动幅度越大。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68039,5147821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20136201110003) 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JK2013-9) 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14-4-94)
【分类号】:TU311.3;TU375
【正文快照】: 引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混凝土贮液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长期不懈地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提出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需更加深入地研究。1933年,Westergaard[1]在他的一篇著名论文“地震时的大坝水压力”中首次提出了液-固耦合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荣钫;橡胶隔震垫[J];劳动保护;1980年11期
2 王惠君,丰定国,王清敏,李树信;建筑物滑动隔震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3 宋天齐,张严;有机玻璃框架隔震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4 冀志辉;隔震大开间住宅试推装置的改进设计[J];山西建筑;2000年05期
5 钱国桢,宋新初,丁根明,许刚;沥青老化的防治及其在隔震垫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2001年04期
6 陈玲,王勇;隔震垫在砖混结构中的隔震作用[J];建筑技术;2002年05期
7 邓亚虹;夏唐代;陈敬虞;;车辆荷载作用下隔震沟隔震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8 薛景宏;吕培培;;跨断层隔震管道管端与土体相互作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9 陈晶;;建筑隔震限位抗拉支座的性能原理浅析[J];建筑;2008年20期
10 周静琳;隔震做法[J];施工技术;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成;钱七虎;赵跃堂;卢红标;;隔震沟减震效率有限元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黄永林;高俊锁;;断层隔震效应与防护工程的应用问题[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袁涌;朱宏平;熊世树;;运用新型实时子结构实验验证橡胶隔震垫的隔震效果[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尹学军;高星亮;徐培蓁;王建立;罗勇;王建;;三维弹簧隔震基础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重点防护建筑中的应用[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5 袁涌;朱宏平;熊世树;;运用新型实时子结构实验验证橡胶隔震垫的隔震效果[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少武;蔡钟业;;断裂构造隔震效应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7 陈兴冲;;采用不同隔震支座时桥梁隔震性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8 章熙海;黄永林;杨伟林;张雪亮;;微机设备隔震的试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逯宗典;魏红一;王志强;;近场地震下简支梁的减隔震及耦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林让;吴杰芳;余岭;朱军华;;大型渡槽隔震机理和效应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臻 王治国 记者 唐淑英;首个隔震材料建设项目主体竣工[N];广元日报;2010年
2 记者 郝同前;华中科大“建筑隔震”技术为房屋保险[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薛秀泓;国产避震技术要走节约型之路[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通讯员李焱 记者李巍;唐山市提高综合抗震水平[N];河北日报;2002年
,本文编号:1222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2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