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安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因素、社会文化5个层次组成。通过熵值法得到人居环境和城市化的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度模型求得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度,结果反映西安市2002~2012年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基本处于高度协调期。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分类号】:TU984
【正文快照】: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人居环境”一词最早是由希腊学者Doxiadis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1]。1976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住区会议召开,随后学者们逐渐开始定量评价城市人居环境[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3期
2 余洁;唐龙;;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3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4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5 郭娜;王云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城市林业;2010年05期
6 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5期
7 李雪铭;李明;;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8 卢新卫;陈鹏;;西安城市化进程与环境生态问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9 邢兰芹;曹明明;;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10 张文忠;谌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强;居住文化透视[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冯念军;;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学[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琳;窦丽红;;干旱区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以石河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4 孔彦;张艳;;平顶山市城市绿地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王亮;赵全升;安乐生;冯娟;;垦利县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价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6 奚秀梅;朱凤军;王玲;;基于RS和GIS的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评价——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刘德良;;城市化进程中梅州人居环境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8 罗意坚;王鹏;邓育武;田成;罗文丽;黄政珉;唐高溶;;南方梯田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9 张敏娜;师谦友;;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与人居环境的定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朱丽;张仁陟;;甘肃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发能;;湖北省黄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温春阳;;构建大珠三角宜居城镇群,共创多元优质生活圈[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4 李卓;陈鸿;刘宏斌;徐永安;马宁;景昌;柴欣;;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西安市人居环境评价为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5 郑古蕊;;北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与评价——以沈阳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张军;张晓梅;;基于生活性基础设施视角的永登县农村人居环境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孙九林;李濵;;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贺韶伶;;论城市的精神气质[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10 高炬;王繁强;蔡新玲;;城市化与大气环境容量的思考[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鲜于玉莲;中国环境规制体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陶文芳;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力;资源型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邓海骏;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李霞;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海勇;绿色居住小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清华;鞍山商品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及优化方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袁贝贝;基于WebGIS的城镇人居环境多维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慧;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武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伟;长沙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调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广;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基于热环境变化的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3 陈静;信息时代下人类聚居环境的特征[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4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01期
5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6 张文新;王蓉;;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7 李旭;孙国春;赵万民;;“序列+结构”——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历史发展研究的整体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8 陈青慧,徐培玮;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1987年05期
9 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10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薇薇;区域产业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河海大学;2007年
2 李元年;基于熵理论的指标体系区分度测算与权重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琴;可持续发展观与优质人居环境的建设[J];学海;2002年06期
2 宁越敏,项鼎,魏兰;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10期
3 赵万民;关于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思考[J];规划师;2003年06期
4 顾云昌;人居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J];规划师;2003年S1期
5 蔡红;小城镇人居环境 春天还远吗?[J];小城镇建设;2004年12期
6 孔新民;悲悯的大地——“20世纪人居环境回顾”全球学术论坛报道[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年07期
7 彭春芳 ,古春晓;绿色人居 和谐社会 第三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取得重要成果[J];建设科技;2005年19期
8 ;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 人居科技产业平台首批成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J];住宅科技;2005年09期
9 鲍继峰;;沈阳村镇人居环境发展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陈晓宇;;对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思考[J];建设科技;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笑庆;;创造优化的人居环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2 刘海音;;基于农民意愿的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3 杨新武;;社区人居环境的“人本化”设计探讨[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4 朱晓东;李昌浩;李杨帆;陈姗姗;黄贤金;;苏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套技术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杨永春;;中国西部城市建筑视角人居环境——兰州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李煦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对创建诗意人居环境的启示[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洪立梅;;建设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建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龚奇;;建成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的重要性及对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7卷)[C];2013年
9 杜枫;罗彦;许路曦;;从理念到行动:深圳人居环境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机制探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张斯华;;城镇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理论还需要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4年
2 王民;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N];东方城乡报;2007年
3 王亚光 王欲鸣;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状况不容乐观[N];东方城乡报;2007年
4 乌裕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对症下药[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5 记者 余万芳;人居环境更美更靓 这些瑕疵尽快整改[N];绍兴日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人居环境要完善[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U,
本文编号:1277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27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