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5 21:03

  本文关键词: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若干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比较研究

刘增娟  

【摘要】:世界并不太平,各类自然灾害在不同的地区相继上演。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的威胁,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在积极寻找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方法和路径。目前,国际国内的做法如何?存在哪些差异,又有哪些相似?我国在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哪些问题?国外的成功经验能否为我国提供借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本论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以我国和日本两个自然灾害典型国家作为研究的对象,在遵循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我国与日本在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做法上进行了比较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问题确立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概括了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从防灾法律、防灾意识培养、防灾规划以及救灾物资储备等方面对两国的灾前准备工作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对两国在紧急救援中的做法进行比较;第五部分灾后社会重建做法的比较研究;第六部分在前面比较的基础上寻找两国做法上存在异同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和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与日本在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中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许多差异,我国政府在做法上既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这里边既有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手段等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各地区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度难关,人文关怀也做得比较到位,但在防灾救灾法制建设、防灾意识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日本灾害救助制度成熟、完善,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良好的秩序性,但也面临私有制等方面的困惑。我国应在保持自己优势的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国情以及具体实际,积极学习国外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灾害救助体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9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一) 研究背景12-14
  • (二) 研究意义14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4-23
  • (一) 重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危害研究14-17
  • (二)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研究17-20
  • (三) 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社会常态恢复研究20-22
  • (四) 研究述评22-23
  • 三、相关概念界定23-26
  • (一) 自然灾害23-24
  • (二) 重大自然灾害24-25
  • (三) 灾害链25
  • (四) 灾害救助25-26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目的26-29
  • (一) 研究方法26-27
  • (二) 研究思路27-28
  • (三) 研究目标28-29
  • 第二章 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研究的理论29-36
  • 一、风险社会理论29-30
  • 二、公共产品理论30-32
  • 三、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理论32-33
  • 四、灾害救助评估的理论33-35
  • 五、结论35-36
  • 第三章 中、日两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比较36-53
  • 一、防灾法律体系比较36-39
  • (一) 综合防灾减灾立法36
  • (二) 灾害救助专门立法36-39
  • 二、灾害防御理念培养比较39-42
  • (一) 学校防灾教育39-40
  • (二) 公众防灾教育40-41
  • (三) 媒体在防灾教育中的作用41-42
  • 三、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比较42-48
  • (一) 防灾规划管理42-43
  • (二) 防灾规划体系43-48
  •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比较48-52
  • (一) 确定储备的依据48
  • (二) 储备的主体48-49
  • (三) 储备的内容49-51
  • (四) 储备的管理51-52
  • 五、结论52-53
  • 第四章 中、日两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救助比较53-66
  • 一、灾害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的启动53-58
  • (一) 国家领导人的反应53-54
  • (二) 应急组织管理体制54-57
  • (三) 灾害情报的收集与传递57-58
  • 二、灾害应急救助资源的调度58-61
  • (一) 救援队伍的组织与调度58-61
  • (二) 救援物资的调度61
  • 三、灾害现场的应对与控制61-65
  • (一) 救灾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61-63
  • (二) 灾民抢救与转移安置状况63-64
  • (三) 灾害现场的医疗应急处置64-65
  • 四、结论65-66
  • 第五章 中、日两国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重建比较66-90
  • 一、重建主体比较66-68
  • (一) 灾民66
  • (二) 各级政府66-67
  • (三) 社会力量67-68
  • 二、重建内容比较68-77
  • (一) 社会功能的重建68-70
  • (二) 灾民生活的重建70-75
  • (三) 心理重建75-77
  • 三、重建做法比较77-83
  • (一) 灾后重建规划77-79
  • (二) 重建资金79-83
  • 四、重建效果比较83-89
  • (一) 生态环境的恢复状况83-85
  • (二) 社会生活的恢复状况85-87
  • (三) 精神生活的恢复状况87-89
  • 五、结论89-90
  • 第六章 中、日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差异的原因及启示90-100
  • 一、救助差异的原因分析90-92
  • (一) 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90
  • (二) 民族防灾文化方面的原因90-91
  • (三) 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原因91-92
  • 二、日本的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92-98
  • (一) 对预防机制建设的启示92-94
  • (二) 对灾害应急救助的启示94-95
  • (三) 对灾后社会重建的启示95-98
  • 三、结论98-100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00-102
  • 一、研究结论100-101
  • 二、研究展望101-102
  • 参考文献102-114
  • 致谢11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正模;李晓梅;;四川省灾后重建的就业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辞;赵俊燕;;巨灾保险体系建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完善[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杨凯;赵俊燕;;巨灾保险体系建构:一个国际视角[J];产权导刊;2008年09期

    4 冯俏彬;王勇;;灾后重建:商业性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支持和立体化资金保障体系建设[J];财政研究;2010年02期

    5 杨郁华;;国外国土整治经验介绍——美国田纳西河是怎样变害为利的[J];地理译报;1983年03期

    6 孙绍骋;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7 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8 张继权;严登华;王春乙;刘兴朋;佟志军;;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9 邓宁华;;社会工作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介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苏经宇;王志涛;马东辉;郭小东;陈光清;;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若干建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颖;[N];成都日报;2008年

    2 姚永亮 王志丹 杨三军;[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孙家智;[N];民营经济报;2008年

    4 蒋骢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5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 罗军;[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徐欢;[N];证券时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伍晓亮;中国多元主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贾燕;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闫亮;我国灾后社会救助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曦;成卓;;汶川灾后救灾重建机制建设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马玉宏;赵桂峰;谢礼立;崔杰;;基于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建筑物地震保险费率[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3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王浩斌;;风险社会中的主体性原则及其伦理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李春雨;唐劲峰;张萍;;日本防灾体系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的启示[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6 欧三任;;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政治安全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郑碧强;张叶云;;企业志愿服务行为对顾客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顾客道德认同的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金恩平;任伟;;河南省农村住宅结构质量与安全问题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10 丁文广;王秀娟;胡莉莉;刘剑;;我国减灾投入与灾害损失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革;阎耀军;;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延民;;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减灾应急能力[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闾海;;村落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调查分析——以江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山云;佘廉;;基于ISM和FTA方法的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曾云莺;;耻感、耻德与公共文明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齐;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冲;城市中心区公园防灾避险功能空间改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谭利章;汶川地震重灾区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武炜;煤矿井下火灾事故人员逃生可视化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青;温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陶敏;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实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伟霞;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9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学工;颜磊;徐丽芬;卢亚灵;马禄义;;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马娟,,武吉华;晋西北粮食生产特点和农业自然灾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3 李海萍,彭望录,赵济;黄淮海平原历史旱涝灾害的时间序列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4 晏晓林,宁大同;环境-经济效益传递机制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潘耀忠,龚道溢,王平;中国近40年旱灾时空格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谢云;晋陕蒙接壤区农业灾情系统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7 李文艺,丁明;中国城市灾害管理的现状分析[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王月雅;;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迫在眉睫[J];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06期

    9 孙祁祥,郑伟,孙立明,李海涛,锁凌燕;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10 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李秋怡 实习记者 万瑶;[N];四川日报;2011年

    2 张燎;[N];中国建设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峥;城市自然灾害定量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尹占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青;灾害与“三农”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艾有福;突发性灾害救助的伦理审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伍晓亮;中国多元主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迟娜娜;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虹;;完善灾害救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2 孙婧;;灾害救助方式的政府决策分析[J];中国减灾;2006年10期

    3 廖成丽;;我国灾害救助的反思[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4期

    4 王子丹;;完善灾害救助 增强社会保障功能——以“5.12”地震灾害救助为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7期

    5 张云英;谢倩;;重大灾害救助中社会工作者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胡光景;;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6期

    7 夏瀛;国志兴;钟兴春;;区域灾害救助资金需求比例评价研究[J];中国减灾;2010年03期

    8 孙建娥;黄锦鹏;;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杨琳;;巨灾挑战中国灾害救助制度[J];瞭望;2010年33期

    10 陈鹏;燕士力;;水灾害救助中的政府决策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鹏;孟甜;;中国灾害救助中NGO参与的困境与破解——以汶川地震为例[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林;;提高河北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彭岷;陈宏;;“5.12”汶川大地震后救援物资供应情况的初步分析——以彭州市下辖三镇为例[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焘;[N];中国社会报;2009年

    2 记者 杜英;[N];科技日报;2013年

    3 大别山;[N];中国社会报;2005年

    4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工课题组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工课题组成员 庞陈敏 郑远长 李先瑞 廖永丰 鄢勇兵 王晓瑞;[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王振耀;[N];中国社会报;2004年

    6 记者 季轲;[N];东营日报;2006年

    7 舒迪 高志民;[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谭胜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王尚锋;[N];商洛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贺锴;[N];山西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公共产品视角下的灾害救助有效供给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彦昆;我国政府灾害救助管理的制约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来全宾;1960年代前期河北农村灾害救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敏;我国灾害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作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婧瑜;农村灾害救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艾有福;突发性灾害救助的伦理审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颉;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的供需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8 王琳娜;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灾害救助中的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宋亚娟;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翁予谦;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若干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1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