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芯高强螺栓-端板节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穿芯高强螺栓-端板节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出处:《工程力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 穿芯高强螺栓-端板节点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参数分析
【摘要】:为研究采用穿芯高强螺栓-端板节点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基于一榀两层两跨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验试件进行了非线性数值分析。研究框架的破坏机制、延性、耗能能力及节点性能。在峰值荷载前,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轴压比、节点端板厚度、加劲肋厚度以及高强螺栓预拉力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在加载过程中未产生塑性变形。当框架柱的轴压比较小时,可形成理想的梁铰破坏机制。增大端板厚度和设置梁端加劲肋可提高结构的刚度与承载力,使框架刚度的退化趋于平缓。高强螺栓预拉力对框架性能无显著影响。
[Abstract]:To study the wear bolt end plate joints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frame seismic performance, a two storey two span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frame by pseudo static te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to test for the nonlinear numerical analysis. The ductile failure mechanism, research frame, the performa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node. At peak load,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e node plate thickness, stiffener thickness and bol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mework of full hysteretic curve and has good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node does not produce plastic the deformation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 When the frame columns is small,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beam hinge can be formed.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end plate and beam end setting stiffener can improve the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ructure, the frame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tends to be slow. The pretension of high strength bol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ram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五邑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369,5120838)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20116120120008) 陕西省科技新星科研项目(2013KJXX-54)
【分类号】:TU398.9
【正文快照】: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钢管混凝土结构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1]。钢管混凝土承载力高,延性好,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已由构件、节点性能转向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的分析。Herrera等[2]对一榀采用T型连接节点的4层4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曦;周德源;;五种本构模型在钢管混凝土有限元中的比较[J];工程力学;2009年06期
2 安钰丰;李威;;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多层平面框架倒塌分析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S1期
3 王文达;王军;;远场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S1期
4 容柏生;李盛勇;陈洪涛;廖耘;;中国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柱的应用与展望[J];建筑结构;2009年09期
5 王先铁;郝际平;周观根;马尤苏夫;樊春雷;;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平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8期
6 聂建国;黄远;樊健生;;考虑楼板组合作用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楠;;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与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2期
2 王彦;戚跃然;;钢管混凝土柱环梁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钢结构;2013年02期
3 王先铁;白连平;王连坤;马尤苏夫;刘天龙;;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十字加劲薄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2期
4 王先铁;马尤苏夫;王连坤;郝际平;罗古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4期
5 王力;白连平;王先铁;王永锋;罗熠;;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薄钢板墙的计算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5期
6 王静峰;谷加攀;胡益磊;王波;蒋志;;端板型钢管混凝土半刚性组合节点拟动力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4期
7 刘志全;王颖;;矩形钢管柱和钢管混凝土柱的钢梁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9期
8 王景玄;王文达;魏国强;;基于OpenSees平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9 王先铁;周超;马尤苏夫;杨航东;王连坤;;方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的恢复力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5期
10 王先铁;李海广;白连平;马尤苏夫;;方钢管混凝土框架-侧边开洞薄钢板剪力墙受力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成玉;赵峰;郭耀杰;;基于可持续性的冷弯型钢组合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隅撑支撑结构[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先铁;白连平;郝际平;马尤苏夫;方敏勇;;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十字加劲薄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项英;王新利;王毅红;尹尚之;马蓬渤;;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有限元分析中应用弹簧单元的问题研究[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士润;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穿透式钢管混凝土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戚菁菁;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及地震弹塑性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陶慕轩;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楼板空间组合效应[D];清华大学;2012年
4 何铭基;带转换高层框架结构基于变形和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宁波;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双双;20层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郑俊光;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设计方法初探[D];广州大学;2011年
3 范晓斌;钢管混凝土外加强环节点受力性能及有效宽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付博啸;多层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赵汉青;高烈度地区多层钢结构教学楼设计及结构体系优选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尤苏夫;穿芯高强螺栓—端板节点方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7 吕艳波;带端板圆锥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向局压力学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8 张继涛;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穿透式钢管混凝土节点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杰标;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10 陈芳;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庆,葛卫,陆伟东;消能支撑-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2 黄炳生;舒赣平;;低周反复荷载下两跨两层轻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3 刘晶波;郭冰;刘阳冰;;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4 王先铁;郝际平;周观根;张耀;马尤苏夫;;两层两跨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5 童菊仙,徐礼华,凡红;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6 王文达;韩林海;;钢管混凝土框架实用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11期
7 陆新征;李易;叶列平;马一飞;梁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8 容柏生;高层建筑中的钢管混凝土柱及其节点[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1期
9 王先铁;郝际平;潘阳;任青青;周观根;;方钢管混凝土柱穿心高强螺栓-端板节点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10 刘晶波;刘阳冰;郭冰;杨建国;;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参数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盛勇;陈晓航;廖耘;;广州合景大厦圆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支撑框架组合结构设计[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戎贤,樊少飞,王铁成,李金钢;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刘永健,池建军;方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2005年02期
3 马美玲,朱晗迓,庄一舟,黄洪波;方钢管混凝土桁架K形节点失效模式分析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06期
4 陈志华;安栋;陈敖宜;;方钢管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状态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5 张利民;王来;沙小虎;;方钢管混凝土在多高层住宅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仵建斌;薛建阳;赵鸿铁;;基于未确知数学方法的方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分析[J];混凝土;2007年07期
7 黄一杰;薛建阳;赵鸿铁;仵建斌;;方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张晓辉;;方钢管混凝土柱粘结性能的理论分析[J];广东建材;2010年06期
9 赵耀灿;刘佳;;方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方法[J];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10 任少华;赵鸿铁;薛建阳;;方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香;马伟;郭彬;;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2 王来;王铁成;邓們;沙小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分析[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志华;安栋;陈敖宜;;方钢管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状态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谢振清;王先铁;郝际平;刘飞鹏;蒋路;;方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文福;王娜;赵文艳;;过火温度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抗侧力性能的影响[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文福;;加载角度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抗侧力性能的影响[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来;王铁成;陈倩;;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华;张素梅;;相邻两面受火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温度场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来;史丙成;王铁成;;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来;高峰;;一种新型方钢管混凝土节点静力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蓉;加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荣彬;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周婷;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来;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孟春光;复杂体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和减震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张俊光;PBL加劲型方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仵建斌;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基本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栋;方钢管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于学增;考虑粘结状态的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乔景;T形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周旭;方钢管与混凝土缝隙试验及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李梓祥;K型方钢管混凝土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赵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李玉楼;方钢管混凝土和圆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8 刘振文;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黄一杰;方钢管混凝土粘结滑移与抗剪连接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樊海涛;X型方钢管混凝土受压节点极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88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38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