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细观结构动态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细观结构动态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4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土材料 CT试验 动力荷载 图像处理 破坏形态
【摘要】:混凝土材料在动载作用下具有与静载不同的特性。从实时CT扫描试验出发,以素混凝土圆柱体试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正弦波动压和动拉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变化对动态力学特性中诸如强度、变形和破损形态的影响。通过CT差值图像研究,得出动压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裂纹具有发展迅速,破坏过程短,破坏裂纹多,破坏面积大等特点;通过CT数等密度分割图研究,得出动拉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微裂纹突然合并形成一条主裂纹贯穿试件,试件突然断裂;通过加载过程中CT数变化规律研究,得出动压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密度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试件经历了压密、扩容、裂纹贯通直至最后破坏的过程,而动拉荷载后试件的密度持续减小直至断裂,荷载初期无压密现象。混凝土试件形成单位面积的压、拉裂纹面所需的能量基本相同,形成单位面积的动力裂纹面所需的能量略大于静力裂纹面所需能量。混凝土动压、动拉的应力状态不同,导致其破坏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裂纹面积不同,所需的总能量也不同,最终导致测定的强度不同,应力状态不同是动压、动拉强度差异的根本原因。
[Abstract]:Concrete material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dynamic load and static load. Based on the real-time CT scanning test, the concrete cylinder specimen is studied under the action of sine wave dynamic pressure and dynamic tens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meso-structure change of concrete on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strength, deformation and damage morphology. Through CT differential image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crete crack develops rapidly under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ing. The failure process is short, the failure crack is many, the damage area is large and so on. Through the study of CT number isodensity partition diagram,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rete microcracks suddenly merge to form a main crack through the specimen under the action of pull-load, and the specimen suddenly break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CT number in the loading proces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nsity of concrete under the action of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and the specimen has experienced compaction and expansion. The crack passes through to the final failure process, while the density of the specimen decreases continuously until the fracture after the dynamic tensile load,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oad there is no compaction phenomenon. The concrete specimen forms the pressure of unit area. The energy required to pull the crack surfac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energy required to form the dynamic crack surface per unit area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required for the static crack surface. The crack area is different and the total energy required is different,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t strength of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stress state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dynamic pressure and the dynamic tensile strength.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1053-03) 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计划项目(09JS103) 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基金(106-211107)
【分类号】:TU37
【正文快照】: 强烈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高拱坝的动力反应和破坏过程极其复杂,大坝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否安全、合理,不仅取决于地震动输入的合理性和抗震动力分析方法的正确性,而且还取决于设计采用的大坝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近年来,随着近代力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大坝结构的抗震动力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破裂特征的CT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2 李庆斌,郑丹;混凝土动力强度提高的机理探讨[J];工程力学;2005年S1期
3 闫东明;林皋;徐平;;三向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动态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4 王海龙;李庆斌;;不同加载速率下干燥与饱和混凝土抗压性能试验研究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7年01期
5 陈厚群;丁卫华;蒲毅彬;党发宁;;单轴压缩条件下混凝土细观破裂过程的X射线CT实时观测[J];水利学报;2006年09期
6 吴胜兴;周继凯;陈厚群;;基于微观结构特征的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提高机理及其统一模型[J];水利学报;2010年04期
7 马怀发;王立涛;陈厚群;李德玉;;混凝土动态损伤的滞后特性[J];水利学报;2010年06期
8 肖诗云;张剑;;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动态受压损伤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0年08期
9 党发宁;刘彦文;丁卫华;陈厚群;;基于破损演化理论的混凝土CT图像定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10 田威;党发宁;丁卫华;梁昕宇;陈厚群;;适于CT试验的动态加载设备研制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保东;李鹏飞;李林;康银庚;;混凝土含水率对强度影响的试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刘保东;陈建波;李明;李鹏飞;;不同含水率对钢筋混凝土柱推倒分析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熊益波;胡永乐;徐进;陈剑杰;;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模型极限面参数确定[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4 丁卫华;张建军;陈厚群;刘少聪;;X射线CT研究混凝土的试验设备问题[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02期
5 覃源;柴军瑞;党发宁;;适用于农田水利建筑物的改良型数字混凝土模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破裂特征的CT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7 白卫峰;陈健云;范书立;;饱和混凝土单轴拉伸动态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8 刘芳;付强;陈岑;梁乃刚;;三轴围压下砂浆弹塑性损伤变形过程的细观力学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9 熊益波;陈剑杰;胡永乐;王万鹏;;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本构模型关键参数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10 易成;朱红光;朱绪平;沈耀海;;一种新的砂浆材料CT图像损伤识别方法[J];硅酸盐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熊益波;胡永乐;徐进;陈剑杰;;基于Mohr-Coulomb准则和高压三轴试验的混凝土JH模型极限面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破裂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3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动力破损过程CT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周耀;王元丰;韩冰;;混凝土含水率对梁动力性能影响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宋玉普;尚世明;;混凝土动态性能及其影响因素[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郭东明;杨仁树;张涛;张毅;张耀辉;;煤岩组合体单轴压缩下的细观-宏观破坏演化机理[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曙光;陈改新;王少江;纪国晋;;大坝混凝土损伤程度及老化状态的识别评价方法综述[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黄常玲;刘长武;康亚明;王丁;;真实水压力环境下混凝土破坏试验研究[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曙光;数字混凝土CT建立方法及其在干缩微裂纹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闫东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磊;混凝土层裂强度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白卫峰;混凝土损伤机理及饱和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梁斌;动能攻坚战斗部对混凝土靶侵爆效应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9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10 李松;钢筋混凝土拱肋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圣言;掺纳米SiO_2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孟顺意;混凝土双轴动态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绩枫;一种新型动能弹侵彻混凝土数值模拟[D];中北大学;2011年
4 刘鹏;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大连大学;2011年
5 李鑫鑫;孔隙水对混凝土静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柏巍;钢纤维混凝土动态抗压性能研究[D];三峡大学;2008年
7 黄亚娟;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混凝土动态本构关系[D];长安大学;2008年
8 张健;大岗山拱坝混凝土动力特性CT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少聪;混凝土CT动态加载设备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锦丽;水分的快速入浸对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礼立;爆炸与冲击载荷下结构和材料动态响应研究的新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2 胡时胜,王道荣;冲击载荷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02年03期
3 张翠然;陈厚群;;基于渐进谱的幅值和频率非平稳人造地震动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4 杜修力;田瑞俊;彭一江;;预静载对全级配混凝土梁动弯拉强度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5 吕培印,宋玉普,吴智敏;变速率加载下有侧压混凝土强度和变形特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陈厚群;马怀发;涂劲;成广庆;唐菊珍;;Parallel computation of seismic analysis of high arch dam[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8年01期
7 胡时胜,王道荣,刘剑飞;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1年05期
8 吕培印,宋玉普,侯景鹏;一向侧压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受压试验及其破坏准则[J];工程力学;2002年05期
9 李庆斌,郑丹;混凝土动力强度提高的机理探讨[J];工程力学;2005年S1期
10 袁建力;王仪;张靖静;钱仲慧;陈汉斌;;荷载历程对预应力梁的耗能及破坏特征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7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诗云;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及其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敏芳;基于混凝土无损探伤的超声CT图像分析和处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成龙;阎长虹;许宝田;吴焕然;邹明阳;;跨孔地震CT技术在地铁工程施工溶洞探测方面的应用[J];地质论评;2013年06期
2 苏学曾;;CT扫描基本知识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1981年02期
3 赵善国;赵玉杰;王东东;;CT弹性波检测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年02期
4 张平松;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J];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5 张新华;以GE Hispeed CT为例分析故障原因及查找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6期
6 蒋友好;;CT故障的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年04期
7 邓东云;直接用CT扫描照片辅助热疗的技术[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3年06期
8 陈代明;变压器接点所致的CT高压故障[J];医疗卫生装备;2002年01期
9 黄乐精;;CT-Ⅱ型机构合闸打滑及分闸卡滞问题的分析[J];高压电器;2013年09期
10 苏建坤;渠文平;孙锐;;声波CT技术在旧桥病害诊断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影;徐卫国;;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的护理[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义质;;探讨CT“窗口”服务质量的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史景云;;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4 伍晓六;雷益;夏军;刘品霓;陈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CT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娓娓;张劲松;宦怡;;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汪国余;胡明华;陈再智;徐忠飞;;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杰;;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观察与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选民;李小力;徐霖;;3D CT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优势[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润梅;吴文青;范建丽;;CT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定位精度中的重要性[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秀珍;韩峻峰;钱国峰;;CT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3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4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6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李旭;医院滥用CT风当刹[N];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2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3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赖凯;基于CT体数据的人体肺气道树数学模型建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范亚;基于高分辨率颅脑CT体数据的病变自动检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田珍;低剂量4DCT技术及临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9 康立清;灌注CT反映脑瘤血管生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尹卫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低剂量及低对比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宁;地震CT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帆;CT定量分析法与单指示剂热稀释法评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魏晓洁;双源CT低剂量腹部血管双期扫描技术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振刚;320排CT头部一站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5 陈亮;双源CT术前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对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赵家贵;CT引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刘征宇;电阻率跨孔CT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8 江小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殷黎;基于超声CT的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7年
10 方兵;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命名的沿革及其CT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29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2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