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Rayleigh阻尼系数的加权最小二乘法
本文关键词: 地震反应 Rayleigh阻尼 加权最小二乘法 优化分析 位移反应谱 出处:《计算力学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地震反应分析过程中,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法以解决Rayleigh阻尼系数计算时选择两阶合理参考频率的难题。该方法是以反应谱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位移峰值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将位移反应谱用一阶Taylor级数近似计算,从而将目标函数简化为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方程。随后以框架结构为例,讨论了模态个数和阻尼比模型对Rayleigh阻尼系数计算的影响,并与传统方法、最小二乘法及基于多参考振型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由于忽略了模态贡献的影响,不是计算Rayleigh阻尼系数的合理方法。当模态个数所包含的累积振型参与质量达90%以上,本文方法所得Rayleigh阻尼系数计算结果稳定,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精度高。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an optimiz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ecting two order reasonable reference frequency in the calculation of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sponse spectrum. Taking the minimum displacement peak error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is approximately calculated by the first order Taylor series,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simplified into the equation of the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Then, the frame structur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modes and damping ratio model on the calculation of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 is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e weighted least square method based on multiple reference mo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neglects the influence of modal contribution. It is not a reasonabl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of Rayleigh. When the cumulative mode mass included in the number of modes is more than 90%.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Rayleigh damping coefficient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are stable and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 is high.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32)资助项目
【分类号】:TU311.3
【正文快照】: 1引言采用直接积分法进行结构动力反应计算时,必然涉及阻尼矩阵的计算[1]。由于阻尼的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以定量,因此,难以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和材料直接计算阻尼矩阵,而是采用构造的方法[2-4]。在阻尼矩阵的各种构造方法中,假定结构的阻尼矩阵是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线性组合的R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红石;相对误差与Rayleigh阻尼比例系数的确定[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Z1期
2 潘旦光;;直接确定Rayleigh阻尼系数的一种优化方法[J];工程力学;2013年09期
3 柳国环;李宏男;国巍;;求解结构地震响应位移输入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AMCE实效对策[J];计算力学学报;2009年06期
4 杨大彬;张毅刚;吴金志;;基于多参考振型的Rayleigh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在单层柱面网壳中的应用[J];空间结构;2011年03期
5 楼梦麟;张静;;大跨度拱桥地震反应分析中阻尼模型的讨论[J];振动与冲击;2009年05期
6 刘红石;Rayleigh阻尼比例系数的确定[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年春;石维力;石东虹;;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系数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2 周林仁;欧进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损伤状态模型建模方法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冷巧娟;钱江;张熠;雷拓;梁姗姗;;既有结构的动力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4 刘红石;相对误差与Rayleigh阻尼比例系数的确定[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Z1期
5 淡丹辉;孙利民;;结构损伤有限元建模中的阻尼问题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6 柳国环;李宏男;国巍;田利;;求解结构地震响应位移输入模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新解决方法[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7 沈飞;楼梦麟;;超高层建筑地震反应中高阶振型影响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S1期
8 冯文贤,陈新;结构振动系统阻尼矩阵的估计方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吴文军;陈军明;马小强;;节点刚度对钢框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薛群众;张小杭;张玉强;纪东伟;;FR型防振锤的理论研究及能耗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飞;楼梦麟;;超高层建筑地震反应中高阶振型影响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张喜;楼梦麟;林巧;;多维地震下双塔楼结构框架梁行波效应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唐谢兴;张友亮;;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中的阻尼问题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薛素铎;张毅刚;曹资;李雄彦;;三十年来我国空间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与展望[A];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俞欣;阳光;;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阻尼分析方法[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浩力;李鹏飞;陈清军;;多维地震波作用下大跨结构行波效应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浩;高速铁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徐变变形对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夏栋舟;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DI)体系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田利;输电塔—线体系多维多点地震输入的试验研究与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樊海涛;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崔大光;型钢混凝土梁柱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吕丽;玻璃纤维芯铅网(丝)增强橡胶阻尼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文捷;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材料阻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8 韦勇;阻尼结构的建模、识别和拓扑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关海涛;大跨锥面拱壳预应力钢屋盖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朱丽华;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地震响应与破坏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燕;部分斜拉桥的振动阻尼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波;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阻尼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于鹏;P-Δ效应及结构阻尼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屈尚文;微电子厂房结构微振动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张波;基于MATLAB的结构振动声辐射数值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恒宇;发动机扭转振动测量精度及试验台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段芳;三体船砰击响应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唐智荣;钢安全壳在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崔海鑫;船体结构动态响应虚拟测试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李永公;低压熔断器灌砂生产线系统的动力分析及结构改进设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宗明,,白绍良,赖明;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中的阻尼问题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2期
2 全伟;李宏男;;大跨结构多维多点输入抗震研究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杜永峰,李慧,苏磐石,赵国藩;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实振型分解法[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4 田玉基;杨庆山;;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分析模型[J];工程力学;2005年06期
5 淡丹辉;孙利民;;结构损伤有限元建模中的阻尼问题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6 丁阳;林伟;李忠献;;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7 柳国环;李宏男;林海;;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模型的比较与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02期
8 董军,邓洪洲,王肇民,杨荣;组合巨型框架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1998年09期
9 江晓峰;陈以一;;固定阻尼系数对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误差影响[J];结构工程师;2008年01期
10 王肇民,邓洪洲,董军;高层巨型框架悬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源,卢晓霞,严波,汪天庚;初应力场的Rayleigh波[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贾丽萍,徐延海,黄宏成,张建武;子午线轮胎非线性分析的分片Rayleigh-Ritz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巩天真;Rayleigh波在强夯地基测试中的应用[J];电力学报;2002年02期
4 林秀巧;黄模佳;黄为福;郑腾龙;;Rayleigh波传播速度的积分确定[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1期
5 余荔;宁利中;魏炳乾;周洋;袁U
本文编号:1445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4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