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不稳定温度场的复合单元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岩体 裂隙 不稳定温度场 复合单元法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复合单元法,结合三维热传导-对流方程和"充填模型",提出了裂隙岩体不稳定温度场的复合单元模型。该模型前处理简便快捷,计算网格生成时无需考虑裂隙的存在,网格剖分不受限制,随后利用复合单元前处理程序,依据裂隙的位置和方位将其自动离散在单元内。对常规热传导-对流方程进行自伴随性调整,应用变分原理,推导出裂隙岩体不稳定温度场的复合单元算法,该算法可分别计算出岩块子单元和裂隙的温度值,且可真实反映裂隙中水流与相邻岩块间的热能量交换规律。将复合单元数值模型计算的不稳定温度场结果与相应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裂隙岩体不稳定温度场复合单元算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算例分析表明,裂隙中水流与相邻岩块间有明显的热传导和热对流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osi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equation and the "filling model", the composite element model of unstable temperature field of fractured rock mass is proposed. The pretreatment of the model is simple and quick. The mesh generation does not need to consider the existence of cracks, the mesh generation is not restricted, and then the composite element preprocessing program is use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and azimuth of fracture, the fracture is automatically discretized in the element. The self-adjoint adjustment of the conventional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equatio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omplex element algorithm of unstable temperature field of fractured rock mass is derived by applying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This algorithm can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values of subelement and fracture of rock block respectively. And it can truly reflect the heat energy exchange law between the water flow and adjacent rock mass in the fracture. The results of the unstable temperature field calculated by the compos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d data.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which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mplex element algorithm for unstable temperature field of fractured rock mass. There is obvious heat conduction and heat convection between water flow and adjacent rock masses in fracture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09097)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No.2013KB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2014ZZ0022)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裂隙不仅会影响岩体的变形与渗透特性,对岩体的温度场也会有重要的影响,裂隙中流体的流动以及流体与相邻岩块间的热交换均会引起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称为不稳定温度场。裂隙岩体不稳定温度场问题一直以来是环境工程、油藏工程、核废料贮存、增强地热系统等工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胜宏,王鸿儒,熊文林;节理面渗流性质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2 黄涛;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3 强晟;赵燕;张杨;;不连续岩体温度场的复合单元模型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4 路威;项彦勇;唐超;;填砂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健;张电吉;王明华;;水对节理裂隙岩质边坡的影响初议[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2 马淑芝;贾洪彪;唐辉明;刘佑荣;;水-岩耦合三维有限元法在滑坡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6期
3 王博;刘耀炜;孙小龙;;地下流体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08年03期
4 李地元;李夕兵;张伟;;裂隙岩体的流固耦合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5 施斌;邵玉娴;刘春;王宝军;;城市“热岛”效应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6 张石虎;傅少君;陈胜宏;;基于复合单元法的含层面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年12期
7 郭剑;陈继良;曹文炅;蒋方明;;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建设;2014年04期
8 刘祥鑫;梁正召;张艳博;田宝柱;;水温对泥质粉砂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9 胡剑;苏正;吴能友;翟海珍;曾玉超;;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耦合水岩温度场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3期
10 贾惠艳;严冬冬;李璇璇;崔建宇;;地下水源热泵THMC耦合机理初探[J];工程勘察;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姜健;张电吉;王明华;;水对节理裂隙岩质边坡的影响初议[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强林;王媛;;岩体THM耦合分析及应用现状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郭雷莽;林皋;;渗流对大坝及基础的影响[A];水电科技论文集[C];1990年
4 王可钧;;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几个研究热点[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周军平;鲜学福;姜永东;;岩体THM耦合的模块化算法[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玉军;徐刚;;核废料地质处置概念库锚喷支护坑道热-水-应力耦合效应的二维离散元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王礼恒;李国敏;董艳辉;;裂隙介质水流与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新喜;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4 陈建余;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计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王正茂;油藏含砂流体渗流机理及流固耦合单井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周玉新;矿山边坡裂隙岩体和排土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冯巨恩;金属矿深井充填系统的安全评价与失效控制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杨天鸿;岩石破裂过程渗透性质及其与应力耦合作用研究[D];东北大学;2001年
9 冯志强;破碎煤岩体化学注浆加固材料研制及渗透扩散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10 陶云奇;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及煤与瓦斯突出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利铭;掘进巷道煤岩瓦斯流固耦合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胡广鑫;昆明盆地泥炭土在渗流条件下变形规律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唐超;填砂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模型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明波;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左岸坝肩岩体渗透结构模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黎明镜;热力耦合作用下深井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屈建军;裂隙砂岩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10年
7 罗扬;黄土节理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及节理黄土水分场数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传稳;岩体、混凝土粗糙裂隙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枫;宝珠寺水电站工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李杭州;坚硬煤层放顶煤注水弱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军瑞,韩群柱;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的连续介质模型[J];地下水;1997年02期
2 黄涛,杨立中;异常温压条件下深层地下卤水渗流数学模型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年01期
3 王贤能,黄润秋;深埋长隧洞温度场的评价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年06期
4 陈庆中,张弥,冯星梅;应力场、渗流场和流场耦合系统定边值定初值问题的变分原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5 王媛,徐志英,速宝玉;复杂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弹塑性全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6 陈波,李宁,禚瑞花;多孔介质的变形场-渗流场-温度场耦合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7 强晟,陈胜宏;不连续岩体的三维弹粘塑性复合单元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0期
8 万志军,赵阳升,康建荣;高温岩体地热资源模拟与预测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冯学敏;陈胜宏;;不连续岩体渗流的复合单元法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10 刘泉声;张程远;刘小燕;;DECOVALEX_IV TASK_D项目的热 水 力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英文)[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2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3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刘泉声;吴月秀;刘滨;;应力对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影响的离散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5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王月英;姚军;黄朝琴;;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综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杨建平;陈卫忠;吴月秀;谭贤君;;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张量数值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8 周志芳;裂隙岩体三维渗流问题的边界元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9 刘培泰,张景德,王乃光,潘和平,,刘吉善;裂隙岩体强度试验单点法及其前景[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3期
10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路亚妮;裂隙岩体冻融损伤力学特性试验及破坏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勇;稀疏裂隙岩体三维饱和水流—传热及热应力半解析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薛娈鸾;裂隙岩体的渗流与应力应变耦合的复合单元算法[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海波;动、静荷载作用下不同倾角裂隙岩体力学性能试验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韩松峰;裂隙岩体在水—岩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分析及其加固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吕;渗流影响下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制的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剑;层状裂隙岩体弹塑性损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健;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齐曲;裂隙岩体的随机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刘倩;裂隙岩体渗透特性尺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91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49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