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超大规模深基坑设计与变形监测分析
本文关键词: 软土地区 超大基坑 围护结构变形 现场监测 支护结构 出处:《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于家堡深基坑位于天津软土地区,整体开挖规模达10×104,m2.依据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基坑施工各阶段的围护桩身变形、土体侧移以及坑外地表沉降的变形及发展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坑支撑刚度和施加位置对排桩变形模式起决定性作用,桩身最终仍呈"倒三角"悬臂排桩的线性变化规律,最大位移仍出现在桩顶.第2步开挖对该基坑围护结构影响很小,围护桩及土体变形均主要发生在第1步开挖.监测数据分析揭示了该超大规模深基坑的实际状态,可为类似超大规模深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设计和科学施工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deep foundation pit of Yujiabu is located in the soft soil area of Tianjin, and the whole excavation scale is up to 10 脳 10 ~ 4 / m ~ (2).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data,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etaining pile in each stage of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acing stiffness and the applied position of the foundation pi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formation mode of the pile row, and the pile body is still the linear variation law of the "inverted triangle" cantilever row pile.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still appears at the top of the pile. The second step excavation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retaining structure of the foundation pi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etaining pile and soil occurred mainly in the first step of excavation. The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large scale deep foundation pit.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retaining structure similar to large scale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朝元,刘继华;软土地区新城建设中道路沉降的治理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6期
2 王雪松;王刚;;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过程沉降的数值模拟[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雷华阳;姜岩;陆培毅;邢贵发;;交通荷载作用下结构性软土的孔径分布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2期
4 赵阳;周伟;周欣;;连云港地区软土静力触探参数相关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10期
5 贺国栋;;软土区高速公路地基沉降变形监控方案及实施技术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6 刘岩;;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1期
7 韩旭;李少雄;丁磊;;南京市浦口滨江大道软土参数相关性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3年04期
8 徐国文,刘多文;洞庭湖区高速公路软土特性及处理方法[J];中南公路工程;2003年02期
9 万中喜;黄骅港软土与天津港软土的对比[J];港工技术;2005年02期
10 林锋泉,江肃;广东省高速公路软土特征及处理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利华;李海潮;张留俊;;软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体系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会场:山区高速公路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承贵;;高原斜坡软土施工技术探讨[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3 吴万平;;论高等级公路的软土地基勘察[A];湖北省公路学会第七届优秀论文集[C];1998年
4 孙东岭;;振动挤密生石灰桩加固软土——尾矿泥效果初探[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徐永福;徐欢;吴念众;;高灵敏性软土触变性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德福;周萃英;谭祥韶;;基于软土微观结构研究的固结及沉降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阎长虹;夏文俊;董平;郑军;詹启伟;张睿;崔大伟;周欣;朱文彬;王吉刚;;长江下游地区软土工程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分析[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程鉴基;;也谈水泥类化学灌浆加固隧道基底软土的技术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杨铭;;客运专线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陈国祥;;黄骅港堆场区软土特征及抛填固结分析[A];江苏省地质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昊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沉降量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宝瑞;“斜坡软土”特性及工程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王克红;粉煤灰处理软基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戢英;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李友河;软土地区旧桥拓宽改造技术[D];长安大学;2013年
5 谢乔木;软土固结沉降反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文涛;交通荷载下公路路基动力响应及软土下卧层累积变形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赵坤;贵州西部部分路基软土特性与既有路基加固分析[D];贵州大学;2007年
8 马天;北沿江高速公路马巢段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鲍陈阳;软土夹砂路基的抗震处理措施的现场试验研究和动力优化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顾恒星;厦门海相沉积软土流变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8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1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