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空间网络构建——苏黎世从“灰色城市”到“宜居城市”的规划实践启示
本文关键词: 风景园林 开放空间网络 生态网络 社会空间网络 自下而上 分期实施 出处:《中国园林》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思维方式是近年来开放空间研究的一种新工具,也是欧洲国家开放空间实践的趋势。基于苏黎世案例探讨基于网络思维的城市开放空间优化规划。20世纪末期,苏黎世城市建设量剧增带来了开放空间流失、城市生态恶化、市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了让城市开放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建立良好联系,苏黎世专门成立开放空间管理机构,挖掘、改善和维护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并重建城市开放空间的连接关系,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开放空间网络体系,实现了从"灰色城市"到"宜居城市"的成功蜕变。苏黎世经验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规划思路和方法的启示。
[Abstract]:The mode of network thinking is a new tool of open spac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also the trend of open space practice in Europea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ase of Zuri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based on network thinking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sharp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Zurich has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loss of open space,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ecology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citizens. Zurich specially set up an open space management agency to excavate, improve and maintain the open space in the city, and rebuild the connection of the open space in the city, and construct a multi-scale, multi-level, multi-fun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open space network system.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from "grey city" to "livable city" has been realized. The experience of Zurich has the enlightenment of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城市苏黎世;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京祥,李志刚;开敞空间的社会文化含义:欧洲城市的演变与新要求[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1期
2 闫维;李洪远;孟伟庆;;欧美生态网络规划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0年18期
3 肖彦;孙晖;;如果城市并非树形——亚历山大与萨林加罗斯的城市设计复杂性理论研究[J];建筑师;2013年06期
4 谷康;曹静怡;;城乡一体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初探——以乌海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陈小奎;莫训强;李洪远;;埃德蒙顿生态网络规划对滨海新区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园林;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胜;徐睿辰;;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理念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7期
2 范霞;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基于城市景观演变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3 江海燕;周春山;;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分异研究[J];城市问题;2010年04期
4 李伦亮;;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塑造与规划引导[J];规划师;2007年04期
5 温海珍;李旭宁;张凌;;城市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10期
6 毕婧;黄耀志;;基于情感引导的灾后重建空间组织实践——在绵竹市汉旺镇灾后重建中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7 刘长华;;淮南市黄义收藏艺术馆规划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3年03期
8 刘义;李彦博;赵小龙;;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探讨[J];华章;2011年29期
9 朱小雷;;旧城社区公共街角空间的使用后评价——以广州西关为例[J];华中建筑;2011年10期
10 侯青;;萎缩与生长——德国德骚包豪斯基金会“城市萎缩”课题研究及方案设计[J];城市建筑;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尹海伟;徐建刚;;上海开敞空间宜人性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灵鸽;城市新区主导区域城市设计中的文化植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郑曦;城市新区景观规划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王胜男;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河南大学;2010年
8 黄静;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徐姗;北京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柏森;基于系统论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汪海m:;新型产业园区空间景观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讷讷;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状开放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龚华;面临文化发展挑战的景观规划[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胡娟;县(市)域非建设用地及其管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任素华;铺地景观的文化解读[D];同济大学;2006年
8 袁野;袖珍公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对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9 李琼;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景观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nI;浅议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临的环境压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S1期
2 陈彦光;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3 房艳刚;刘继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市肌理组织探索[J];城市规划;2008年10期
4 吴志城;钱晨佳;;城市规划研究中的范式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5期
5 刘滨谊;温全平;;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1期
6 尼科斯·塞灵格勒斯;刘洋;;连接分形的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6期
7 刘洋;混沌理论对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8 林世平;梁伊任;;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李贞,刘静艳,张宝春,李海燕;广州市城郊景观的生态演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艳林;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1年02期
2 ;城市开放空间[J];建筑学报;2003年01期
3 吴育松;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建设中的一些问题[J];当代建设;2003年06期
4 郑曦,李雄;城市开放空间的解析与建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田心,张军,由爽;寒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4期
6 董禹;;塑造适于步行的城市开放空间[J];华中建筑;2006年12期
7 贾静;;城市开放空间中高容集率游憩型空间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06期
8 陈建华;;城市开放空间及其环境使用后评价[J];建筑科学;2007年09期
9 余志红;石磊;;城市开放空间的属性之我见[J];福建建筑;2007年10期
10 杨雯;;城市开放空间老年使用者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伟;张亚杰;;城市开放空间应注重人性化[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2 吴旗韬;张虹鸥;岑倩华;;城市开放空间模式的研究——以广州市中心组团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春颖;毕彤;姜春红;王佳楠;;实例分析沈阳市现有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现状,为城市管理提供指南[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发曾;;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朱亚娟;;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李春颖;;沈阳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7 卓仕亮;;基于景观三元性的城市开放空间再生设计——以长沙恒生商业广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赵晓龙;朱逊;刘笑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模式回顾——以重庆市北部新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4生态景观规划营建与城市设计[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马之恒;九公里绿道:老北京核心区的绿飘带[N];北京科技报;2013年
2 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林雪岩;奥运五环进社区[N];中国花卉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雯静;城市开放空间信息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2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季如漪;城市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王祖纬;城市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5 贺雅妮;基于休闲生活视角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6 李萍;西安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整合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姚如娟;城市开放空间活力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盼盼;太原市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解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喻琼;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国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河谷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2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4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