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钢纤维橡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

发布时间:2018-03-01 11:33

  本文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粗骨料 钢纤维 橡胶颗粒 抗冻性 抗压强度 出处:《复合材料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使废弃混凝土和再生橡胶在北方地区混凝土工程中得以应用,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再生粗骨料掺量、再生粗骨料强化方式、钢纤维掺量与橡胶掺量对钢纤维橡胶再生混凝土(C45)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抗冻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和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了钢纤维橡胶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和细观结构及其对抗冻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橡胶颗粒掺量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含气量、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的重要因素,再生粗骨料掺量是影响相对动弹模量和强度损失率的次要因素,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强作用较小,粗骨料强化方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不大;橡胶颗粒与砂浆界面的裂缝宽度在5~55μm之间,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较差;当橡胶颗粒掺量(与砂的体积比)大于20%后,随橡胶颗粒掺量增大,混凝土内部孔洞数目增多,钢纤维橡胶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抗冻性减弱。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waste concrete and recycled rubber used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 orthogonal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amount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and the strengthening method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The effect of steel fiber content and rubber content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freezing resistance of steel fiber rubber recycled concrete (RRC) cube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spiral CT scann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rubber particles affects the air cont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relativ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the content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are the secondar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lativ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the loss rate of strength, and the content of steel fiber has little effect on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The strength of coarse aggregat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he crack width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rubber particles and mortar is between 5 渭 m and 55 渭 m, and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m is poor. When the content of rubber particles (the ratio of rubber particles to sand volume) is greater than 20%, With the increase of rubber particle content, the number of holes in concrete increases,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freezing resistance of steel fiber rubber recycled concrete decrease.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32003,51179064,11372099,U1404526)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5IRTSTHN028)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1027) 郑州市生态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201311)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金花;冯夏庭;陈四利;;橡胶集料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2 亢景付;任海波;张平祖;;橡胶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弯曲变形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3 亢景付;张振利;韩春翠;;等强条件下橡胶粉对碾压混凝土强度与变形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9年02期

4 谭忆秋;徐慧宁;周纯秀;张魁;陈凤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刘日鑫;侯文顺;徐永红;徐开胜;;废橡胶颗粒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3期

6 马一平;刘晓勇;谈至明;杨若冲;李阳;施仲毅;;改性橡胶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09年04期

7 袁兵;刘锋;丘晓龙;李丽娟;郭永昌;;橡胶混凝土不同应变率下抗压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1期

8 曹大富;富立志;杨忠伟;;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的受拉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1期

9 郭永昌;刘锋;陈贵炫;曾广尚;刘丰;;橡胶混凝土的冲击压缩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1期

10 洪锦祥;缪昌文;刘加平;万峗;;冻融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减规律[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帅;叶洪伟;高树山;费世江;;桥面铺装铁尾矿和炉渣隔热性能试验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刘娟红;宋少民;;表面处理的橡胶颗粒对混凝土阻尼性能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3 白国立;窦宝松;;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J];北京水务;2012年03期

4 杜应吉;黄春霞;;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3期

5 黄少文;徐玉华;罗琦;;橡胶粒子改性水泥混凝土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1期

6 张作顺;徐利华;余广炜;郝洪顺;廖洪强;孙鹏辉;翟伟;;钢渣在水泥和混凝土中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7 李爱阅;;高性能混凝土在市政桥梁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5期

8 陈武;;功果桥电站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J];大坝与安全;2009年06期

9 王立姣;苑平永;符军;金瑛琳;;浅议混凝土原材料与裂缝[J];东北水利水电;2009年07期

10 胡庆华;李远;李艳红;;三萜皂苷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东北水利水电;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苑国良;;纳米TiO2光催化脱除氮氧化物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邓敏;莫立武;韦润锋;;80℃加速养护评定外掺MgO膨胀剂混凝土的安定性[A];混凝土膨胀剂及其裂渗控制技术——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洪雷;王淑梅;;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力-阻效应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欧阳幼玲;陈迅捷;丁建彤;张燕驰;;若干因素对大坝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测值的影响[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5 陈迅捷;欧阳幼玲;钱文勋;张燕驰;;骨料优化配制对混凝土抗裂性的影响[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6 丁建彤;高欣欣;安普斌;;测试设备及率定方式对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的影响[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曾力;陈霞;吐儿洪.吐尔地;;磷渣粉特性及在碾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A];2010年度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8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刘加平;洪锦祥;万峗;;橡胶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研究[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荣进;刘荣桂;颜庭成;陈妤;雷丽恒;;透水性多孔生态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利刚;废橡胶粉的杂化改性及其对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林虎;橡胶集料混凝土的微观解析及其结构理论的探索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周春艳;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石明生;高聚物注桨材料特性与堤坝定向劈裂注桨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胡良明;塑性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模型与破坏准则[D];郑州大学;2012年

6 郑芳宇;水泥混凝土材料过程工程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孟宏睿;生态轻质水泥基墙体材料性能及密肋复合墙体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九苏;基于活性粉末增强的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张泽平;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及其结构的基本性能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杨倩苗;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定量评价[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战;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高温损伤机理与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英强;橡胶集料塑性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张伟;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凤利;利用废陶瓷再生砂配制再生砂浆、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吴磊;生态植草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伟;掺废旧轮胎橡胶粉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贵炫;橡胶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善德;锂渣高性能混凝土强度预测及圆环法早期抗裂性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赵喜忠;隧道喷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黄剑鹏;适于南方城市河道的护砌植生混凝土研制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时胜;霍普金森压杆技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11期

2 杨力;路面用混凝土自然冻融循环试验[J];东北公路;1996年04期

3 刘建忠;孙伟;缪昌文;刘加平;;弯曲荷载与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冻融损伤[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2期

4 程云虹;闫俊;刘斌;赵文;;粉煤灰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1期

5 ;Field experiment of subgrade vibration induced by passing train in a seasonally frozen region of Daqing[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1期

6 亢景付;任海波;张平祖;;橡胶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弯曲变形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7 王军龙;冯忠居;赵兴寨;;路用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研究[J];公路;2008年12期

8 刘贺;付智;;含气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7期

9 关宇刚,孙伟,缪昌文;基于可靠度与损伤理论的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Ⅱ:模型验证与应用[J];硅酸盐学报;2001年06期

10 余红发,慕儒,孙伟,缪昌文;弯曲荷载、化学腐蚀和碳化作用及其复合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毛雪松;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水热力场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4 宋存牛;沙漠地区路基路面温度场暨路面工作环境温度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茉莉;不同外掺料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红燕;橡胶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3 陈胜霞;橡胶改性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赵丽妍;掺废旧轮胎橡胶粉改性水泥混凝土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岭,张雷顺,李平先;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应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科学;2004年02期

2 陈永刚,曹贝贝;再生混凝土国内外发展动态[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3 朱映波;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善措施[J];混凝土;2004年07期

4 徐亦冬,周士琼,肖佳;再生混凝土集料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4期

5 刘数华,方坤河,曾力;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粉煤灰;2005年05期

6 张学兵,邓寿昌,邓旭华,王智超;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几个主要因素的试验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郑建军;盛毅生;孔德玉;於建明;王章夫;;再生混凝土技术与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曾阳春;尹健;;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郑爱武;;对再生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探讨[J];砖瓦;2006年05期

10 沈大钦;朋改非;;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1551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51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