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城市住宅供暖方式调查与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城市住宅 供暖方式 室内热环境 出处:《建筑科学》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夏热冬冷地区4个典型城市(成都市、武汉市、南昌市、合肥市)的474个住宅小区进行了冬季供暖方式现状调查与室内热环境测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住宅室内温度远低于热舒适性相关标准,室内热舒适性差,不供暖的住宅已不能满足居民热舒适要求。室内热环境质量受到气候条件、建筑特征、供暖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分体空调为主的间歇式家庭自主供暖已经在既有建筑中广泛应用,在新建住宅中优先推广应用热电联产和地源热泵等小区集中供暖方式是改善室内热环境并有利于节能的合理选择。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test, four typical cities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Chengdu, Wuhan, Nanchang) were studi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ating mode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test were investigated in 474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Hefe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oor temperature in winter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related standard of thermal comfort, and the indoor thermal comfort was poor.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affected by climatic conditions,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heating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Intermittent home self-heating with split air conditio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xisting buildings. It is a reasonable choice to improve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save energy by popularizing the central heating mode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such as cogeneration of heat and power and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模式研究”(2011BAJ03B06)
【分类号】:TU832;TU1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红;郑文茜;李百战;谈美兰;高亚锋;金振星;;夏热冬冷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热环境行为适应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鹏;郑洁;;夏季人体皮肤湿润度水平对热应激响应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2 李百战;景胜蓝;王清勤;潘云钢;喻伟;;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介绍[J];暖通空调;2013年03期
3 曹彬;李敏;欧阳沁;朱颖心;;基于实际建筑环境的人体热适应研究(2)——集中供暖与分户独立供暖住宅对比[J];暖通空调;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谈美兰;夏季相对湿度和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谭青;夏季教室通风速率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华征;基于人体生理参数的热舒适综合评价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3 张启宁;合肥地区高校宿舍室内热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石莹;中美建筑通风系统标准对比及自然通风应用效果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5 武舒韵;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适宜性气候分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纪秀玲,王保国,刘淑艳,戴自祝;江浙地区非空调环境热舒适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2 王昭俊,方修睦,廉乐明;哈尔滨市冬季居民热舒适现场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李文杰;李百战;许孟楠;景胜蓝;;Thermal comfort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indoor environment in hot and humid climate zone in P. R. China[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年S1期
4 谈美兰;李百战;刘红;章文洁;李文杰;许孟楠;;Field experiments on thermal comfort in university dormitories in Chongqing,China[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晶;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茗;徐州地区供暖方式比较[J];江苏环境科技;2001年01期
2 沈瑜;住宅建筑节能与供暖方式探讨[J];山西建筑;2003年15期
3 张玉新;浅谈供暖方式改革[J];应用能源技术;2003年04期
4 徐伟;邓江红;;住宅供暖方式分析[J];百年建筑;2003年09期
5 李炎锋,杨英霞,高辉,朱滨,邹高万;国内几种供暖方式的经济技术比较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年04期
6 葛振玉;;住宅小区供暖方式探讨[J];煤炭工程;2006年07期
7 梅冬;黄晓东;;住宅供暖方式的发展动态和前景[J];辽宁经济;2007年08期
8 张刚;强永胜;;住宅供暖方式比较分析[J];包钢科技;2008年05期
9 朱栋华;郑宝华;;关于改革供暖方式的策略分析[J];建筑节能;2008年06期
10 黄淑华;迟玉超;;浅谈几种供暖方式的优缺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毓斌;;常用供暖方式比较与分析[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焦良珍;文远高;钱建军;;长江中下游地区居住建筑供暖方式的合理选择[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加宁;王东魁;严柳生;;黑龙江省农村住宅供暖方式及室内热环境调查[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4 杨玲;;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方式探讨[A];绿色设计 创新 实践——第5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3年
5 孙娟娟;刘学来;李永安;薛红香;张红瑞;;基于熵增原理的供暖方式节能性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张雪研;冯国会;冯革宇;刘博智;李旭林;胜兴;;农村住宅不同供暖方式的对比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7 郝合国;;住宅按户计热与控制问题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世斌;;我国冬季室内取暖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艳峰;刘加平;刘亚;;燃气热源供暖系统综合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学来;李永安;张从菊;;住宅建筑卫生间供暖方式设计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成成 张格苗 张妍 谢盼;改变供暖方式 北方多地推进节能减排[N];中国气象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孙蔚;五种供暖方式哪种好过冬[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3 何振红;未来的供暖方式该是什么样子?[N];经济日报;2006年
4 许平安;锦州市供暖方式综合大比较[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谭明;北京供暖方式面临变革[N];科技日报;2001年
6 皇甫世俊;高效节能供暖是必然[N];银川晚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韩益;温室小改动 供热大变化[N];中国花卉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牧涵;供暖方式费用大PK[N];市场报;2007年
9 小徐;冬季购房 看清“冷暖”[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北青;大部分购房者赞成分户采暖[N];中华建筑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志芳;住宅供暖方式综合性能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2 孙艳丽;油田生产中几种能源供暖方式的对比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552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5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