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海洋沉积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11:51

  本文选题:海洋沉积土 切入点:共振柱试验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基动力反应分析的重要动力学参数。为评价某海域海洋土的动力学特性,对10.3~84.2 m深度范围内的海底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砂及细砂开展共振柱试验。利用双对数模型建立了最大动剪切模量随上覆压力的递增关系。研究发现,现有规范的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的推荐取值并不适用于海洋沉积土,即使考虑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也必须将其限制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并应考虑土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取值。利用马丁-达维登科夫(Martin-Davidenkov)模型及阻尼比与剪应变的经验关系建立了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规律,并由此提出了适用于海洋沉积土的5×10-6~10-3应变范围内剪切模量比及阻尼比的推荐值。研究成果可为海洋工程场地的设计、施工及抗震分析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Abstract]:Dynamic shear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are important dynamic parameters for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and foundation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sit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oil in a certain sea area, the silty clay of seabed silt within the depth of 10.3 ~ 84.2 m is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dynamic shear modulus and the overlying pressur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double logarithmic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recommended values of shear modulus ratio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existing codes are not suitable for marine sedimentary soils. Even if we consider drawing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we must limit them to a certain strain range. The Martin-Davydenkov Martin-Davidenkov-model and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ping ratio and shear strain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variation of shear modulus ratio and damping ratio with shear strain. The recommended values of shear modulus ratio and damping ratio in the strain range of 5 脳 10 ~ (-6) N ~ (-3) for marine sedimentary soils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seismic analysis of marine engineering sit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Department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9186,No.41102200)
【分类号】:TU4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祝龙根;吴晓峰;;低幅应变条件下砂土动力特性的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8年01期

2 祝龙根;徐存森;;共振柱仪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3年01期

3 袁晓铭,孙锐,孙静,孟上九,石兆吉;常规土类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4 孙静,袁晓铭,孙锐;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推荐值和规范值的合理性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艳;于远忠;李广才;李鹏飞;;砂土不同粒径对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参数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2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丁俊恩;;合肥地区粘性土的自由膨胀率与液限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6年02期

4 向科;罗凤;;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中的加筋材料[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5 孔令荣;黄宏伟;张冬梅;P.-Y.Hicher;;不同固结压力下饱和软粘土孔隙分布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王艳丽;胡勇;;饱和砂土动力特性的动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7 孔令荣;;不同固结压力软粘土的孔隙分布与渗透系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8 刘秀萍;陈丽华;宋维峰;;林木根系与黄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吴春勇;王剑平;李景林;王清;史彬;;超深方块码头稳定性的离心模型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兰景岩;刘红帅;吕悦军;彭艳菊;;表层土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设计谱平台值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进军;王伟;冯丽;;滨海软土动剪模量及阻尼比数学模型[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黄敏;刘小丽;李白;;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与再生抗剪强度的关系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吴兆营;翟庆生;;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蔡辉腾;欧秉松;;福州常规土类动剪变模量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华;范建军;赵由才;;不同改性剂改善填埋污泥臭度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6 张永亮;邢会文;刘静;姚莉;牛国权;苑淑娟;;柠条、沙柳根-土界面抗阻拉力特性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孙晋;白晓红;曾国红;;加筋土动弹性模量的动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尹洪峰;齐迪;闻久成;;核电厂软岩地基动力学特性与地震反应分析[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9 石杰;熊杨;樊殷莉;李鲲;王毅;;粗细粒混合土力学特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10 蔡新;宋小波;明宇;杨杰;傅华;;胶凝堆石料动本构关系及动模量衰减模型[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立峰;动荷载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冷毅飞;中俄石油管道多年冻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及温度场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超波;林木根系固土护坡力学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胡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傅珍;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路基差异沉降及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张永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特性与控制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道天;耐特龙柔性生态围堤变形与稳定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袁铁柱;粗粒土的静力特性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姚伟林;超固结粉质粘土短期蠕变行为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庆冰;橡胶水泥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罗会;低液限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9年

7 何小亮;大(同)—西(安)客运专线水泥改良黄土填料试验及路基振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冯恺;冻融循环后路基土三轴试验与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健;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成样方法对细砂静三轴试验结果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代红娟;察格高速公路盐渍土填料特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家禄;施萍;;饱和砂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在GZ-1型共振柱仪上的测定[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5年01期

2 祝龙根;吴晓峰;;低幅应变条件下砂土动力特性的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8年01期

3 祝龙根;杜坚;;不同类型共振柱仪对比试验[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0年03期

4 吴建平;顾尧章;余祖国;;砂雨法成型中影响试样密度的因素[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0年03期

5 徐存森;吴俊璧;;用扭转单剪、共振柱仪测定空心试样土的动剪切模量[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2年02期

6 祝龙根;徐存森;;共振柱仪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3年01期

7 徐存森,吴俊璧;用扭转单剪/共振柱仪测定某核电站饱和原状砂的动剪切模量[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6年05期

8 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估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1期

9 袁晓铭,孙锐,孙静,孟上九,石兆吉;常规土类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10 王绍博,丁海平;土动力参数对土层动力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志兵;高玉峰;谭慧明;;饱和黏性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室内和原位试验对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袁晓铭;孙锐;陈红娟;;不同概率水准下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上、下限的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3 陈国兴;王炳辉;孙田;;饱和南京细砂动剪切模量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4 孙静;金晓鸥;孙殿民;姜彦新;王福彤;付伟庆;宋冰;;现场和室内测试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5 唐有职;王守业;;上海地基土动剪切模量值的综合测定[J];工程勘察;1982年04期

6 袁灿勤;;现场波速试验地基土的动剪切模量[J];江苏地质;1991年01期

7 徐存森,吴俊璧;用扭转单剪/共振柱仪测定某核电站饱和原状砂的动剪切模量[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6年05期

8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胡庆兴;;南京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9 陈国兴;王炳辉;刘建达;;新近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孙锐;陈红娟;袁晓铭;;土的非线性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不确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娟;孙锐;袁晓铭;郭恩;;不同概率水准下粘土动剪切模量比对地震动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杨传成;王冬雷;;渤海海底土类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试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孙静;袁晓铭;陶夏新;;室内和现场测试最大动剪切模量差别的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4 蔡辉腾;;结构性软土动剪切模量试验对比研究[A];2012年海峡两岸破坏科学/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孙田;陈国兴;周恩全;李小军;;深层海床粉质黏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6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王炳辉;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王炳辉;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志兵;谭慧明;陈佳;;不同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场地地震反应影响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9 张国栋;金星;李勇;;垃圾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陈国兴;刘雪珠;朱定华;胡庆兴;;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近沉积土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静;岩土动剪切模量阻尼试验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志杰;复杂初始应力状态下黄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绍鹏;土体动弹性模量与动剪切模量关系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红娟;土动力非线性的变异性及其对地震动影响的概率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王志佳;土及岩石动力学参数的统计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李登超;舟山渔场原位海洋土静动力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6 陶瑛;双层土振动频率与密实度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小玲;三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密实粉煤灰动力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6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