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全风向气动阻尼的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超高层建筑 切入点:气动阻尼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超高层建筑质量小、阻尼低,极易在设计风速下产生明显的气动弹性效应,出现明显的气动阻尼.考虑一阶线性弯曲模态,制作了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的单自由度气动弹性模型,高宽比8∶1,模型比例1∶600,进行风洞试验测量了各风速下建筑顶部的加速度响应,采用随机减量方法对全风向下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的气动阻尼进行识别.其中,顺风向和横风向的气动阻尼结果与文献结果趋势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当风向角在84°~90°范围内时(90°为横风向),气动阻尼特性与横风向结果趋势一致;当风向角在0°~12°范围内时(0°为顺风向),气动阻尼特性与顺风向结果趋势一致;在某些特定的风向角下(例如16.5°),临界风速降低,气动负阻尼的起始风速也降低.
[Abstract]:Because of its small mass and low damping, the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is prone to produce obvious Aeroelastic effect and obvious aerodynamic damping under the design wind speed. The first order linear bending mode is considered.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Aeroelastic model for super-tall buildings with square cross-section is made. The aspect ratio is 8: 1 and the model ratio is 1: 600.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under various wind speeds is measured by wind tunnel tests. In this paper, the aerodynamic damping of super tall buildings with all wind down square cross-section is identified by random decr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of aerodynamic damping in the downwind and crosswind direc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wind direction angle is in the range of 84 掳to 90 掳, the aerodynamic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cross-wind direction. When the wind direction angle is in the range of 0 掳to 12 掳, the aerodynamic damping characteristic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the downwind direction, and the critical wind speed decreases at some specific wind direction angles (such as 16.5 掳C), and the initial negative aerodynamic damping wind speed also decrease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基金】: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湘教通(2012)59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057701,2015CB057702)
【分类号】:TU973.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西宁,屈梁生;一种改进的随机减量信号提取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宝平;章国稳;孟利波;何启源;;用分层抽样和复Morlet小波识别短样本模态参数[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2 吴海洋;梁枢果;陈政清;彭晓辉;;强风下方截面高层建筑横风向气动阻尼比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0期
3 陈东弟;向家伟;;运行模态分析方法综述[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李永贵;李秋胜;戴益民;;矩形截面高层建筑扭转向脉动风荷载数学模型[J];工程力学;2015年06期
5 李远林,伍晓榕;非线性横摇阻尼的试验确定——数据处理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孙旭峰;董石麟;;索穹顶结构的气动阻尼识别[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小康;谢壮宁;王湛;;深圳京基金融中心横风向气动阻尼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12期
8 谢壮宁;李佳;石碧青;;3栋典型超高层建筑气动荷载特性及风振控制措施[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4期
9 邓挺;谢壮宁;李佳;;强风作用楔形超高层建筑的局部气动抗风措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5期
10 曹会兰;全涌;顾明;;矩形截面超高层建筑横风向气动阻尼的风洞试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海洋;梁枢果;邹良浩;韩银全;;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层建筑气动阻尼评估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李远林;伍晓榕;;非线性横摇阻尼的试验确定:数据处理方法[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钟晓春;王帅;全涌;;某超高层建筑的气动阻尼特征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要强;基于空运行激励的数控机床结构实验模态分析新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陶继忠;气悬浮立式转子动平衡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孙旭峰;索穹顶结构耦合风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何启源;基于现代时频分析的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朱红路;热工信号自适应滤波及其在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保岑;大跨桥梁施工期结构形态监测系统的实现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崔旭利;多输入多输出随机振动试验控制算法及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史文海;低矮房屋与高层建筑的风场和风荷载特性实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章李刚;大型复杂建筑结构风致效应及等效静力风荷载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邹云峰;巨型冷却塔群的风效应及其风洞试验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俊义;基于小波变换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伍特辉;声激励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徐正;单向张拉膜结构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许可;基于随机减量法识别转向架构架刚体模态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5 于徐红;红枫湖大桥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数据处理的研究与实现[D];贵州大学;2007年
6 王飞行;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及其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7 邵艳秋;环境激励下系统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徐立新;运行状态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王超峰;轨道车辆车门运行模态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项国通;格构式圆截面钢管塔风荷载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瑞岩;张健保;;随机减量模态识别的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秋雅,王宜臣;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与形式问题[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上海超高层大厦的智能化安全防范[J];上海房地;2000年12期
3 ;世界超高层建筑排名[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郭培蓓;超高层建筑主裙楼基础关系及其处理方式探析[J];建筑施工;2003年01期
5 程贵清;超高层建筑的倒塌与结构的强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年09期
6 ;台北101大楼设计理念[J];时代建筑;2005年04期
7 屈湘玲,王扶雨;对话“超高层”[J];中外建筑;2005年01期
8 章华平;;上海建工“特殊环境下超高层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课题近通过鉴定 七项专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J];建筑施工;2006年02期
9 章华平;;上海科委资助 上海建工领衔 组建交叉领域创新团队 集群化研究专攻超高层建造技术[J];建筑施工;2006年06期
10 陈奇;;浅谈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6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汉平;李惟钟;;京广大厦——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诞生记[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于岱峰;苗晓辉;王召泽;;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军;;超高层建筑设计——南京新华大厦[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4 倪明;;浅析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技术[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朱川海;方朔;赵昕;丁鲲;;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超前施工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王伟;;超高层建筑消防联动系统分析[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7 陈浩;;某超高层住宅案例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斌;李筱斌;包洪兴;;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龙珠;梁发云;刘玮;严平;;香港某超高层建筑倾斜原因综合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楼国山;;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鸣;中国超高层建筑走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韩庆文 汤璇;鼓励还是慎行,,超高层建筑的两难选择[N];广东建设报;2006年
3 曾雅亓 欣欣 杨凯;广州不宜再建超高层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汤璇;超高层建筑宜少不宜多[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吴琼;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N];广东建设报;2008年
6 张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N];建筑时报;2008年
7 记者 刘宇;大体量“超高层”或能稳房价[N];昆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凡;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9 记者 赛豫龙;厦门步入“超高层时代”?[N];厦门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任佳;科技托起超高层建筑[N];中国建设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奇科;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1[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小康;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汕头大学;2010年
3 朱杰;超高层建筑竖井结构内烟气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郅伦海;城市中心边界层风特性及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金虎;X型超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与风致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慧丹;设计迷途[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高峰;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超高层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郭敏锋;新世界时代科贸中心超高层建筑前期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何强;超高层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王宇;超高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逄扬;超高层单元式玻璃幕墙工业化建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余杰生;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国志;超高层建筑冬季烟囱效应的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9 刘蕾;超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李茉;城市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超高层住宅分析及相关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3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7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