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木结构变形监测与节点损伤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03:16

  本文选题:木结构 切入点:变形监测 出处:《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的古木建筑以历史悠久,内部装饰华丽,布局合理,精雕细琢而文明于世,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然而由于木材材质易腐蚀和虫蛀的特性,加之古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在其服役过程中,受到环境荷载作用及疲劳效应、腐蚀效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构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损伤累积和抗力衰减,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可靠性。为此本文从变形监测与损伤识别两方面对木结构的工作状态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取得成果如下:(1)针对木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即梁挠度变形过大,榫头脱卯和柱子倾斜过大等问题,从破坏模式的产生原因、常用变形监测技术、长期健康监测技术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进行挠度监测、位移计进行榫头脱卯监测、倾角仪进行柱子倾斜监测的变形监测方法,并通过一榀木构架静力试验和拟静力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行性。(2)针对木结构节点刚度的损伤识别,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提出了超出控制图上下界限比例作为节点损伤识别的指标以及基于控制质量图的刚度识别方法,并通过一榀木构架拟静力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指标与节点的割线刚度具有相关性,随着损伤的发展,节点割线刚度下降而此指标则上升,从而可以粗略判别节点刚度的发展程度。(3)针对于木结构的变形监测要求,利用VB软件研发了变形监测系统。该系统包含传感器子系统、信号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子系统,通过木构架结构的实验室测试,初步验证该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对木结构进行变形长期监测。
[Abstract]:The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have a long history, gorgeous interior decoration, reasonable layout, meticulous carving and civilization. They are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s and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It has a very high reputation in the world. However, due to the corrosiveness of wood materials and the worm-eating properties of ancient buildings, they are subjected to environmental loads and fatigue effect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servic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corrosion effect, the structure inevitably produces deformation, damage accumulation and resistance attenuation. These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use and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wooden structures in ancient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working state of wood structur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damage identifi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work and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 (1) in view of the main failure forms of wood structures, namely, the deflection of beams is too large, the tenons and joints are too large, and the columns are inclined too large, from the causes of the failure mode, the comm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are commonly used. The long-term health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studied in three aspects: deflection monitoring with fiber Bragg grating strain sensor, tenon and joint monitoring with displacement meter, and column tilt monitoring with tilt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high accuracy and feasibility. (2) the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method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damage of the joint stiffness of wood structure. The ratio of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 of the control chart is proposed as the index of the joint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tiffness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ontrol quality diagram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 quasi-static test of a wooden fra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index is related to the Secant stiffness of the joi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mage, the Secant stiffness of the joint decreases and the index rises. Therefore,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iffness of the joint can be roughly judged. 3)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the wood structure,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is developed by using VB software. The system includes sensor subsystem, signal acquisition subsystem and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subsystem. It is preliminarily verified that the system ca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f wood structures.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36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篇首语[J];世界建筑;2002年09期

2 樊承谋;木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应用的前景[J];木材工业;2003年03期

3 王金元;木结构建筑为奥运场馆添绿[J];森林与人类;2003年12期

4 沙晓冬;木结构建筑的生态思考[J];四川建筑;2004年03期

5 于群,杨晓慧;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吴兴意;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J];建筑工人;2005年07期

7 刘雁,张建新,周宝国,环志中;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初探[J];江苏建筑;2005年03期

8 周海宾,费本华,任海青;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2005年21期

9 郝春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从中西方木结构建筑的对比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J];新建筑;2005年05期

10 刘杰,赵冬梅,田振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上海[J];新建筑;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志泉;;木结构建筑的养护和装饰[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孟繁兴;钟川人;;谈古代建筑木结构加固阻燃技术——兼议故宫的防火[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3 方东平;俞茂捫;;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保护研究——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王永兵;张伟;王建功;王双永;;木结构建筑组合墙体生产线设备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葛安祥;谢剑;杨建江;张爽;;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晖;;比较中日木结构建筑中的檐高与檐出的比例关系[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7 张伟;杨建华;金征;;木结构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备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黄宝成;贾媛媛;;浅论木结构在大庆绿地金融中心售楼处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9 吉英年;周峰;;木结构在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石志敏;周乾;张学芹;黄占均;夏荣祥;卓媛媛;徐超英;;汶川地震古建筑木结构震害研究——已加固构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云江;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前景看好[N];建筑时报;2004年

2 杨帆;加拿大欲占领中国木结构建筑市场[N];中华建筑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任欢欢;木结构建筑:还住宅节能与环保[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彭哲晖邋唐丽;木结构建筑受到业界热捧[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记者 孟苗邋实习生 仝美超;长治元代前木结构建筑单体数量162座[N];山西日报;2008年

6 薛秀春;加拿大为四川地震灾区建造可持续木结构建筑[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王民;河北将与加拿大合作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9年

8 丁洪美;节能减排推动传统木结构走向复兴[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记者薛秀春;木结构建筑技术让未来更加绿色[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迟诚;小木屋平民化还有多远[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高大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孙正军;竹材的分级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春荣;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清华大学;2004年

2 高先占;云南省木结构民居火灾蔓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康;现代大跨度木结构建筑的建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志伟;CLT板工作性能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钱冲;现代重型木结构建造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亚;徽州传统建筑木结构加固修缮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沈曼;木结构纠偏中的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毛荣骏;正交胶合木板平面内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谭劲;我国自芬兰进口木结构建筑的分析及其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郑培君;古建筑木结构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6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96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