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贝聿铭建筑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3-13 21:51

  本文选题:贝聿铭建筑 切入点:功能与技术 出处:《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观点作为立论的基础,探讨了著名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的美学思想。 从1935年学习建筑学并从业至今,贝聿铭大师经历了西方建筑界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历次思潮。在这些此起彼伏的建筑思潮里,贝聿铭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探索着建筑中永恒的精髓。我们从他的建筑中感受到了四个方面的美:功能技术之美、空间之美、与环境和谐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第二章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中的功能与技术之美。现代主义之前的建筑设计理论不会把建筑的功能看做一种美,而认为建筑的形式、装饰才是艺术和美,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达到某种形式而去牺牲功能,或者用形式和装饰掩盖功能。而现代主义则主张把功能看做首位,并把建筑的功能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显现出来。那么,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以及本论文这里,为什么我们要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也纳入到审美的范畴之内呢?在本论文所理解的基本概念中,美应是对象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情感,也是对象化了的自由本质。这种情感,不分阶级,不分人群。建筑的功能,与每一个人的生存相关。一个功能齐备的建筑,会给使用者带来愉快的安全的感觉,生存得到保障,心灵也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这种对人而言最为重要的安全感,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而,建筑的功能,真实地激发出人们与安全相关的共同期待与情感,并能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同。当人们对功能实用也开始认可时,将每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也提高到审美高度时,是对美的理解扩展后的一种认可。贝聿铭早年师从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格罗皮乌斯,毕业后进入房地产公司参与建筑实践,他可以娴熟地在建筑中将功能与技术的理性之美展现出来。此外,贝聿铭还将低成本材料纳入到审美的范围之内,探索出因材料自身而呈现出来的新的、有意义的建筑的美的形式。 第三章探讨贝聿铭的空间。人的自我意识本质上就是把人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来看待的那种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社会性的意识。当人意识到自我时,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作为一个与自我不同的个体来审视自我的,从另一个社会性的人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影响原自我。因而,这是在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社会关系中意识到自我。而对象意识的高级阶段,则是把对象当做自我的意识,是使对象“拟人化”的意识。正是因为对象意识的能力,所以人类可以按“对象的尺度”去思考去创造去观察。自我和对象的关系实质上是在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移情或拟人化的情感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具有和他相同情感的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的变体和媒介,它第一次使人的情绪感受成为有对象的,成为可以借助对象的多样化形象而细腻地传达的情感。这一切说明,在人与外界的一切精神关系底下,都隐藏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采取自我意识形式的社会关系。而人所理解的物与物的关系,也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投射。这一关系也渗透在美和艺术各自的领域里。在建筑师处理建筑与人的关系时,正展现着他所理解并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个理解出发,我们会对建筑的“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往我们对建筑空问的理解在于被限定的空间自身的大小、形状、相互之间的组合,而本论文对“空间”的理解,则是“被限定的空间中,各元素(包括人)之间的关系”。而建筑的空间之所以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空间的艺术”,其审美体验,正来自于“被限定的空间中,各元素(包括人)之间的关系”对体验者内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唤醒,以及因关系而产生的情感的唤醒。在第三章中,论文探讨了贝聿铭的建筑所营造的灰空间、室外空间、室内中庭空间里,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第四章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同样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贝聿铭“更热衷于把建筑融合进周围环境,而不是把个人的设计风格强加于建筑之上,致使其受到限制”。贝聿铭的建筑一直努力与环境协调一致,既充分考虑环境同时又具有受人欢迎的表现形式。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贝聿铭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地处城市之中,项目周围有历史保护建筑或者古典建筑,贝聿铭就会根据场地、建筑功能、周围建筑类型等,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造型来与历史建筑和谐。在很多时候,贝聿铭喜欢使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的材料,配上简洁的窗洞。这样的形式与大部分古典建筑相得益彰。那些清水混凝土建筑色彩呈灰色,配合简洁的几何造型,在古典建筑面前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气质。 第五章探讨贝聿铭建筑如何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美。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虽然贝聿铭在哈佛大学学习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但他依然认为,传统文化值得尊重。如果在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地方做建筑,贝聿铭一定会吸取当地的文化,使之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他说:“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由于我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中吸取养分,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面,更为建筑设计增色不少。”他在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里,用现代建筑材料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设计中,用隧道和索道重现一个悠远神秘的“桃花源”。在阿拉伯世界里的多哈,在伊斯兰传统建筑的几何序列中,贝聿铭再次找到了伊斯兰文化下建筑的神韵。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成为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纽带,在沙漠之光里,是一座闪闪发亮的艺术殿堂。 结语部分总结了贝聿铭建筑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贝聿铭为世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让人们可以从一种新的视角去发现和认识建筑的美,进而去更为有效和充分的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进而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贝聿铭建筑作品里所具有这种美早已成为人类建筑历史中不可缺少的篇章,建筑作品中理性并巧妙的的几何造型,优美的几何空间,打动了无数拜访者,这种新的尝试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及新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美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大美,这种大美包容着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对自然的一种谦逊态度,就是这样一种大美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认同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这种大美让人们认识和看到未来建筑的可能性,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找到一条路径。在中国,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面对特定的地域环境、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些常常让我们很困惑,难于协调和平衡的问题,贝聿铭用他的智慧在他的作品里给予了他的回答,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温和谦逊的态度,这种温和谦逊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中精髓部分的呈现。这让人们重新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意义的启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李凌;音乐与文学、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之比较——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8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谷晓龙;城市中小住宅室内设计方法与陈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8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08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