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及其应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4 03:29

  本文选题:城市群 切入点:空间结构 出处:《地理研究》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益受关注的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地域单元。在定义城市群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算法。该方法在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城市,依据核心城市的通勤圈确定研究区域;在计算城市间多模式交通可达性的基础上评价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利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及相互作用强度进行城市群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从复杂的城市群相互作用网络中分析确定其等级结构体系——多层次空间结构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研究认为北京城区周边缺乏成熟的二级中心城市,而在天津地区,天津市城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形成相应的辐射圈,与天津滨海新区形成双核结构。最后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提出的模型架构为利用计算机的大数据快速处理能力进行城市群复杂网络分析提供了有益探索,将为城市群空间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
[Abstract]: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increasing interest is the geographical unit of national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multi-level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algorith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put forward, which determines the core city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ity, and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mmuting circle of the core city.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multi-mode traffic accessibility between cities, the intercity interaction intensity is evaluated, and the multi-level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dex and interaction intensity of cities. From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system, the multi-level spatial structure tree, is determined. Tak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boundary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give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mature secondary central city around Beijing urban area, while in Tianjin area, Tianjin urban area has a stro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forms a corresponding radiation circl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framework provid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urban agglomeration network by using big data's rapid processing ability. It will provide good support for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decision-maki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1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5B02) 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
【分类号】: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2 胡序威;对城市化研究中某些城市与区域概念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3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4 胡序威;;区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问题[J];城市规划;2005年12期

5 顾朝林,石楠,张伟;中国高新技术区综合发展评价[J];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6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7 顾朝林;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2期

8 汪明峰;宁越敏;;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9 薛俊菲;;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10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鹏远;王贵权;朱云鹃;;安徽“十二五”期间地区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郭萌;;城市化与类城市地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3 代学珍;河北省区域开发增长极系统的确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王德忠;吴琳;吴晓曦;;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5 胡舜;黄上国;付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张国富;;河北省增长极的选择[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2期

7 邓祖涛;陆玉麒;周玉翠;;长江流域城市实力等级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金凤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9 胡序威;;论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和规律性[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10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伟;但梦薇;黄道远;;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力及影响范围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邢天河;;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镇群构想——兼论京津冀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翟青;甄峰;;信息革命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王莹莹;;对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探讨[A];2009年苏浙闽沪航海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9年

7 闫卫阳;;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陈红军;;关于城市战略规划的若干问题[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10 郭建科;韩增林;;沈阳大都市圈模式的战略选择与实现途径[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起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健;天津海河综合开发规划的实践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海勇;绿色居住小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君俐;我国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韩瑞;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建军;赣州都市区空间发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岚;武汉城市圈商贸流通物流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7 代安锋;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彩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田琳;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功能区划分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卓明;现代生产力地理分布的规律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林飞娜;赵文吉;张萍;;基于GIS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与应用——以长春市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3 郑明媚;李满春;毛亮;黎韶光;;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4 周干峙;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的新形态——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5 罗震东;张京祥;;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长江三角洲演化特征与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6 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J];城市规划;1983年02期

7 李秉仁;我国城镇化道路问题的讨论[J];城市规划;1983年02期

8 ;城市规划条例[J];城市规划;1984年02期

9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雨来;天津:定位京津冀城市群[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5期

2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谢伟艺;;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群协调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年09期

4 朱海;;运输通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年05期

5 柴锡贤;;城市群与城镇链先后辩[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6期

6 沈潇;蒋博尧;;长株潭城市群空间格局分析[J];中华建设;2013年08期

7 齐康,段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空间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8 祁巍锋;宋吉涛;;城市群规划的视角与规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9 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10 刘玉亭;王勇;吴丽娟;;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J];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3 刘爱香;朱玉周;程家合;;不利天气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静;彭,

本文编号:1609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09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