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
本文选题:广义位势理论 切入点:塑性应变增量方向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拟弹性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只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而拟弹性弹塑性模型则能够同时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高应力水平时)和非唯一性(低应力水平时),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解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Abstract]: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potential theory, a quasi-elastic elastoplastic model (pseudoelastic elastoplastic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total plastic strain is decomposed into the quasi-elastic part satisfying the elastic decomposition criterion and the pure plastic part which conforms to the hypo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plastic theory. The model is more reasonable and simple, an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non-uniqueness of the direction of plastic strain increment in geotechnical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eudoelastic-plastic model based on generalized potential theory has good simulation effect. The traditional elastic-plastic model can only reflect the uniqueness of the direction of plastic strain increment. The pseudoelastic elastoplastic model can reflect both the uniqueness (at high stress level) and the non-uniqueness (at low stress level) of the incremental direction of plastic strain. The results are more practical. This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olving the non-uniqueness problem of the incremental direction of plastic strai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131,51378403,5117409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210020203)~~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珠江;盛树馨;;土的应力应变理论中的唯一性假设[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2 姚仰平;侯伟;罗汀;;土的统一硬化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3 沈珠江;土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合理形式[J];岩土工程学报;1980年02期
4 杨光华;岩土类材料的多重势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1年05期
5 杨光华,介玉新,李广信,黄文峰;土的多重势面模型及其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6 孙德安;陈波;周科;;重塑上海软土的压缩和剪切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5期
7 孙德安;陈波;;重塑超固结上海软土力学特性及弹塑性模拟[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8 杨光华;温勇;钟志辉;;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类剑桥模型[J];岩土力学;2013年06期
9 杨光华;姚捷;温勇;;考虑拟弹性塑性变形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捷;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介玉新;武海鹏;王乃东;杨光华;;岩土材料的剪胀方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2 徐湘田;赖远明;刘峰;常小晓;董元宏;;冻土中几类力学试验方法的探讨[J];冰川冻土;2011年05期
3 丁丽宏,刘学文,郑璐石;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无单元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正;介玉新;杨光华;李广信;;应力型多重势面模型及其参数求取的改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1期
5 卢曦;施维成;;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中柔度矩阵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郑颖人,王敬林;对岩土塑性理论中两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重庆建筑;2002年01期
7 李国斌;;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施工的稳定性控制方法初探[J];湖南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8 陈海英;刘国明;;基于堆石体多重势面本构模型的混凝土面板坝应力变形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郑颖人,孔亮;广义塑性力学及其运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1期
10 介玉新,胡韬,李广信,杨光华;平面应变情况下多重势面模型与邓肯-张模型的比较[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华;;岩土材料不符合Drucker公设的一个证明[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介玉新;杨光华;;应力空间的模型到应变空间的转换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郑颖人;;岩土的多重屈服面理论与应变空间理论[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5 杨光华;;岩土类工程材料应力~应变本构理论的基本数学问题[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姚仰平;罗汀;;岩土硬化的应力路径相关性及硬化参数的构造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陆培炎;熊丽珍;陈韶永;陈名卿;;三次及双三次样条函数应用于土的非线性分析[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8 陆培炎;陈韶永;熊丽珍;陈名卿;;水坠坝冲填土弹塑性本构方程[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9 陆培炎;;土力学中的弹塑性问题[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10 陆培炎;杨光华;熊丽珍;曹洪;杜秀忠;张君禄;李川;杨文卫;廖珊珊;梁华;张挺;;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应力应变的有限元计算[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维成;粗粒土真三轴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8年
2 上官子昌;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压力控制机理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史宏彦;无粘性土的应力矢量本构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4 邢义川;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与变形——强度特性规律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5 崔杰;含水土层中的波传播及土壤液化[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年
6 徐志伟;土体各向异性变形特性真三轴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李海波;岩土力学连续介质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钱玉林;堤防振动沉模防渗墙材料与受力变形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孙益振;基于三轴试样局部变形测量的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熊承仁;重塑非饱和粘性土的强度习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深厚砂基水闸消能防冲设施抗浮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舒;纤维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3 李法超;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盛佳韧;上海黏土力学特性综合试验研究及本构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郝林南;多因素作用下广西黏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吴绍清;土的三剪统一帽子模型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夏旺民;黄土的软化本构模型[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8 荀东亮;摩擦桩极限承载力的数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裴建良;百色RCC重力坝典型坝段坝基静动力稳定性及破坏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丁丽宏;广义塑性力学数学力学基础及一个土体的三屈服面模型[D];宁夏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仰平;周安楠;侯伟;;砂土硬化特征的描述及其试验验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2 侯伟;姚仰平;;统一硬化模型在复杂加载条件下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刘正;介玉新;杨光华;李广信;;应力型多重势面模型及其参数求取的改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1期
4 袁聚云,杨熙章,赵锡宏,董建国;上海软土各向异性性状的试验研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6年02期
5 郑颖人,孔亮;广义塑性力学及其运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1期
6 介玉新,胡韬,李广信,杨光华;平面应变情况下多重势面模型与邓肯-张模型的比较[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7 曹玉苹;;论饱和粘性土次固结系数与含水量的关系[J];中国港湾建设;2007年03期
8 沈珠江;土的三重屈服面应力应变模式[J];固体力学学报;1984年02期
9 姚仰平;;土的统一硬化模型及其发展[J];工业建筑;2008年08期
10 姚仰平;孔玉侠;宋美娜;;考虑原生各向异性土的统一硬化模型[J];工业建筑;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颖人;;岩土的多重屈服面理论与应变空间理论[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春秋;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在土体稳定分析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秦理曼;基于能量耗散的土的本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光永;土本构关系及数值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姚捷;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盛佳韧;上海黏土力学特性综合试验研究及本构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祥;;各向同性率无关材料本构关系的不变性表示[J];力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姚仰平;孙凯;路德春;;岩土材料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确定[J];力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李相崧;;饱和土弹塑性理论的数理基础——纪念黄文熙教授[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61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1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