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组构特征对片岩冻融损伤劣化的影响
本文选题:物质组构 切入点:细观结构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对于岩石冻融损伤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因,而忽视了岩石物质组成、细观结构等内因。以鄂西北十房高速通省隧道武当群片岩为例,通过室内冻融循环、单轴压缩、矿物成分分析、切片偏光显微镜测试等试验,对比分析了物质组构特征(矿物成分及矿物颗粒排列情况)对片岩冻融损伤劣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组构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片理间充填矿物颗粒大小及其分布情况;2云母定向排列程度。前者对冻融损伤的影响体现在:当矿物颗粒粒径较大或分布较零散时,对片理的变形具有较强的阻挡和约束作用;反之,对片理变形的阻挡和约束作用较弱。后者对冻融损伤的影响体现在:云母定向排列程度越高,冻融循环引起的损伤劣化效果越明显,反之越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从内因角度分析岩石冻融损伤劣化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ock freezing and thawing damage mainly focuses on external factors, but neglects th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composition of rock material and meso structure. Taking the schist of Wudang Group in Shifang High-Speed Tunnel in 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indoor freeze-thaw cycle is adopted. Uniaxial compression, mineral composition analysis, slice polarizing microscope test and so on, the effects of material fabric characteristics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mineral particle arrangement) on the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 of schist frozen and thawe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fabric characteristic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interfacial filling. The effect of the former on freeze-thaw damage is as follows: when the size of mineral particles is larger or the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the effect of the former on the damage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is as follows: when the size of mineral particles is larger or the distribution is scattered, On the contrary, the barrier and restraint to the deformation of lamina is weaker. The effect of the latter on freeze-thaw damage is as follows: the degree of oriented arrangement of mica is higher, The worse the damage caused by freeze-thaw cycle is, the less obvious the damage deterioration i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amage deterioration of ro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causes.
【作者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基金】:交通运输行业联合科技攻关项目(2010-353-342-260) 武汉工程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201473)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瑶,马万昌,张凤鹏,金校元;高温条件下岩石结构特征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 黄润秋,王贤能;岩石结构特征对岩爆的影响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2期
3 闫长斌;闫思泉;刘振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岩石中石英含量变化及其对TBM施工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4期
4 马中高;;成岩作用和岩石结构对砂岩弹性速度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8年01期
5 闫建平;蔡进功;赵铭海;李尊芝;;考虑岩石结构的砂砾岩有效储层测井判识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徐光苗,刘泉声;岩石冻融破坏机理分析及冻融力学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7 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8 张继周;缪林昌;杨振峰;;冻融条件下岩石损伤劣化机制和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9 赵卫东,后藤龙彦,杜文斌;冻结融解条件下抛石材料劣化机理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10 夏才初;黄继辉;韩常领;唐志成;;寒区隧道岩体冻胀率的取值方法和冻胀敏感性分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更社;奚家米;;煤矿立井冻结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2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梁宁慧;;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刘华;牛富俊;徐志英;林战举;许健;;循环冻融条件下安山岩和花岗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4 李云鹏;王芝银;;岩石低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安玉科;佴磊;;冻融循环作用下节理岩体锚固性能退化机理和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边智华;张利洁;景锋;余美万;;软岩基本质量评价及强度特性试验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7 谌伦建,吴忠,秦本东,顾海涛;煤层顶板砂岩在高温下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康健,赵明鹏,梁冰;高温下岩石力学性质的数值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谢卫红;高峰;李顺才;;加载历史对岩石热开裂破坏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慧梅;杨更社;;冻融荷载耦合作用下岩石损伤力学特性[J];工程力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云鹏;王芝银;;岩石低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谢卫红;李顺才;肖永红;;温度对岩石损伤和变形破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3 杨更社;奚家米;;煤矿立井冻结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守伟;东营北带砂砾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曾杰;深埋硬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奚家米;深厚富水软岩井筒冻结壁力学特性及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富巍;无机胶凝材料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7 康健;随机介质固热耦合数学模型与岩石热破裂数值实验[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8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刘强;基于生物矿化的石质文物仿生保护[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瑞丽;极端洪水和低温条件下的土石坝安全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琰;岩体—喷层支护结构一体化冻融试验及变形破坏规律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郑甲宏;大功率超声波对孔隙介质油层渗透率影响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吕晓涛;深厚富水基岩井筒冻结壁砂质泥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5 梁志勇;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预测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高红梅;高温作用下岩石渗透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陈玉超;冻融环境下岩土边坡稳定性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9 闫娜;降温对岩石裂隙扩展影响机理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秉鹤;括苍山特长公路隧道相对浅埋洞段岩爆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俊峰;杨更社;刘慧;;寒区岩石隧道冻害机理及防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2 王旭;李晓;廖秋林;;岩石可掘进性研究的试验方法述评[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3 朱元林,张家懿;冻土的弹性变形及压缩变形[J];冰川冻土;1982年03期
4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廖全荣;大坂山隧道围岩冻融损伤的CT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5 朱立平,W.B.Whalley,王家澄;寒冻条件下花岗岩小块体的风化模拟实验及其分析[J];冰川冻土;1997年04期
6 刘学锋;孙建孟;王海涛;;利用混合法构建三维数字岩心(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9年02期
7 谭以安;;岩爆烈度分级问题[J];地质论评;1992年05期
8 李苍松;谷婷;丁建芳;陈俊栋;于维刚;;TBM施工隧洞围岩级别划分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9 谭以安;岩爆特征及岩体结构效应[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1年09期
10 安洁;操应长;王艳忠;;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物性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陶履彬;;岩石冻胀性与其含水量关系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全胜;冻融条件下岩石细观损伤力学特性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4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2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