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既有高层混凝土结构性能提升改造设计研究
本文选题:抗震加固设计 切入点:多遇地震 出处:《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抗震思想,这种设计方法将单调、宏观的抗震设计转变为目标具体、定量、多重的抗震设计。并且业主可选择设计性能目标及其设防的水准。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此同时更好的体现出设计人员的主动性。这一抗震设计思想引入到我国抗震加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大量的震害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性,弹性分析法固然简便,但忽略了结构的非线性特征,无法描述出结构在大震情况下各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的内力和变形状态。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代替动力弹塑性分析,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评估。为了更好的对该加固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评价,本文采用弹性分析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某复杂高层加固进行抗震性能评价。本文以朝阳市某复杂高层的加固、改造为研究对象,并以加固、改造后的复杂高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状态为主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的复杂高层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采用Midas building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分别采用剪力墙、钢支撑及翼墙加固的复杂高层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验算,对其抗震性能做出评估。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对结构进行反应谱分析以及弹性时程分析。在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时,通过输入两条天然波一条人工波,对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通过比较结构的顶点时程曲线、层间位移角、层剪力分布等情况,对加固后的复杂高层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在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时,对结构采用层剪力加载方式,通过分析三种加固形式下得到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出现性能点时的层间位移角、层剪力分布和塑性铰分布情况,对加固后的复杂高层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比较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得到增设剪力墙加固对本结构性能提升最多。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theory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seismic design. This design method transforms monotonous and macroscopic seismic design into concrete and quantitative objectives. Multiple seismic design. And the owner can choose the design performance target and the level of the fortification. This design method can carry on the thorough detailed analysis t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better reflects the initiative of designers. This idea of seismic design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design of our country. A great deal of earthquake damage makes people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eismic strengthening design of structures. Although the elastic analysis metho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it ignores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cannot describe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state of each member in the elastoplastic stat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strong earthquake.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method is easy to operat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tructure can be evaluated under rare earthquake instead of dynam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In this paper, elastic analysis and stat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lex high-rise reinforcement in Liaoning area.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the reconstructed complex high-rise subjected to rare earthquak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strengthened and reconstructed by using Midas build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complex high-rise reinforced by shear wall, steel bracing and wing wall is evaluated under the action of frequent earthquake and rare earthquake. In the e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e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by inputting two natural waves and one artificial wave. By comparing the vertex time history curv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layers, the e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input of two natural waves and one artificial wave. In the case of story shear distributi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reinforced complex high-rise is evaluated.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the stat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In the stat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the story shear loading method is used for the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shear-vertex displacement curve of the base under three reinforcement forms,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shea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plastic hinge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when the performance points appear.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stat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structure is most improved by adding shear wall to reinforce the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7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竹屋抗震性能令人吃惊[J];世界竹藤通讯;2004年04期
2 海涛;;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思考[J];建筑;2006年19期
3 李晓明;杨伟;谢光辉;;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4 ;住房抗震性能成为百姓购房关注点[J];西部资源;2008年03期
5 张蕾;程卫红;张志军;;民用住宅的抗震性能探究[J];今日科苑;2010年12期
6 沈林;沈小璞;张伟林;刘运林;;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地震科普家族新成员——建筑物抗震性能演示模型[J];城市与减灾;2011年01期
8 崔奇;;影响住宅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03期
9 林奕禧;邝春光;;珠海市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诊治有关问题探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年Z3期
10 谢辛辛;;浅谈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吴建有;曹万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华;;L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谢强;薛松涛;陈昒;姚谦峰;王清敏;;高层轻板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斌;陈颖;;闽东地区联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国庆;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常州凯悦中心12#楼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7 王玉岚;蒋沧如;;底部框剪砖房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曹炳政;罗奇峰;;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董军;吉小萍;;两类新型隅撑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梁钰;孙伟;;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冼云儿 谢宏栋;穗番禺区普查建设工程抗震性能[N];广东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5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记者 谢峰 通讯员 裴蕾;高楼绑“韧带”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8 王庆;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李根梅;要让群众住上抗震性能好的新房[N];固原日报;2008年
10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东序;CFRP加固局部薄弱柱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曾武华;基于概率的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夏樟华;钢筋混凝土箱型墩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4 陈俊;预制混凝土底层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5 杜文学;外型钢砼框架—内置型钢框架钢筋砼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6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飞;混凝土箱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锋;土坯房屋基本力学和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于敬海;新型轻质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参数敏感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范值慎;高地震烈度区超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3 范秀英;无伸缩缝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廖术龙;配竹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钰;人工模拟酸雨环境下腐蚀RC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勇;多层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破坏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子胜;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姣姣;宁夏生态移民住宅抗震性能及能源自维持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白军刚;带梁式与斜柱式转换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D];长安大学;2015年
10 霍啸苏;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Pushover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3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3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