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料种类对混凝土孔结构及微观界面的影响
本文选题:骨料种类 切入点:大坝混凝土 出处:《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RapidAir和MAP-BEI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分别以玄武岩、砂岩和灰岩为人工骨料的大坝混凝土内部孔结构及界面特征.结果表明:配合比一定时,灰岩混凝土气泡数量最多,间距系数和平均孔径最小;砂岩混凝土气泡数量最少,间距系数和平均孔径最大,工程中应予以足够重视.界面Ca(OH)2的富集程度受骨料化学属性及物理性能(如长期吸水率)影响.上述3种骨料-浆体界面Ca(OH)2的富集程度为砂岩玄武岩灰岩,界面过渡区厚度为砂岩灰岩玄武岩,砂岩界面性能最薄弱.
[Abstract]:Based on RapidAir and MAP-BEI test techniques, the inner pore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dam concrete with basalt, sandstone and limestone as artificial aggregate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bubbles in limestone concrete is the most when the mix ratio is constant. The space coefficient and mean pore size are the smallest, the number of bubbles in sandstone concrete is the least, the spacing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pore size are the largest, 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 in engineering. The enrichment degree of Ca(OH)2 at interface is affected by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ggregate (such as long-term water absorption). The enrichment degree of Ca(OH)2 in the three kinds of aggregate / slurry interface is sandstone basalt limestone.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area is sandstone limestone basalt and the interfacial property of sandstone is the weakest.
【作者单位】: 长江科学院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9015,51479011,5113900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E27B00)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2 江晨晖;吴星春;胡丹霞;;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3 郑克仁;孙伟;赵庆新;张云升;周伟玲;郭丽萍;;基于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性质的疲劳方程[J];硅酸盐学报;2007年02期
4 朱晓斌;姚婷;洪锦祥;;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对韧性的影响及调控技术[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03期
5 许艳;胡小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9年05期
6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截面分析法对任意凸形粒子周围界面过渡区厚度过高估计的解析解[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4期
7 尚建丽;邢琳琳;;钢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3年02期
8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截面分析法对界面过渡区厚度的放大作用[J];硅酸盐学报;2003年11期
9 王荃;詹炳根;杨磊;周万良;孙道胜;;粉煤灰抑制ASR的机理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孙国文;孙伟;张云升;刘志勇;;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Sluys Bert;;纤维-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的计算机模拟[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吴崇豪;廖惠雯;简国璋;;轻质骨材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之微观分析[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周宗辉;;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郑安顺;彭献生;林建国;;轻质骨材含水状态对混凝土过渡区微观性质之影响[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颜聪;黄中和;汤兆伟;;从轻质骨材及界面过渡区特质探讨轻质混凝土之强度与耐久性[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晨;张亚梅;;骨料尺寸与水灰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i;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朱巧智;王德君;赵亮;李秀圣;;SiO_2/SiC界面过渡区结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少鹏;玄东兴;水中和;;混凝土近表面裸露骨料与基体的力学行为[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磊;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与碱硅酸反应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魏国强;碱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郑蓉美;盐对界面过渡区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晓海;碱环境下硬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马德利;锂盐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荃;活性混合材料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丁沙;低温度敏感性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3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3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