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谐激励下双调谐质量阻尼器基本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双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 切入点:优化设计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5年17期
【摘要】:借鉴TMD和MTMD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土木工程结构减震装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提出一种双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建立了简谐激励作用下单自由度DTMD控制体系(DTMD-SDOF)的运动方程,推导其动力反应放大系数,提出了针对DTMD的调优策略及优化评价函数,并通过相关算法获得DTMD-SDOF系统的参数优化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得到了DTMD的最优参数;具体分析了不同参数对DTMD共振峰值和调频宽度的影响,并对阻尼器阻尼参数或受控结构频率发生变化后DTMD的鲁棒性进行了评价;对DTMD与TMD、MTMD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与数值研究结果表明,DTMD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TMD和MTMD,并且对主结构频率的摄动拥有更佳的鲁棒性。事实证明,DTMD比TMD和MTMD更具工程适用性。
[Abstract]:Us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MD and MTMD for reference,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y and applicabi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shock absorber, a kind of double tuned mass dampers (DTMD-SDOF) is proposed, and the motion equation of DTMD control system with order degree of freedom issued by harmonic excitation is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response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derive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optimization evaluation function for DTMD are proposed, and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program of DTMD-SDOF system is obtained by correlation algorithm, an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DTMD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is program.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DTMD resonance peak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width are analyzed, and the robustness of DTMD is evaluated after the damper damping parameter or the frequency of the controlled structure chang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of DTMD and TMD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DTMD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MD and MTMD, and it has better robustness to the frequency perturbation of the main structure. TMD and MTMD have more engineering applicabi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试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039;91315301-03)
【分类号】:TU3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欧进萍,王永富;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2期
2 龙复兴,张旭,,顾平,姚进;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控制结构地震反应的若干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2期
3 闫维明;纪金豹;蒋华戈;鄢圣超;秦丽;;新型悬吊式TMD及其在某标志塔风振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2期
4 R.Rana,T.T.Soong,陈士平;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研究与简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1998年04期
5 李春祥,韩兵康,杜冬;结构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控制策略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6 李祥秀;谭平;刘良坤;张颖;闫维明;周福霖;;基于功率法的TMD系统参数优化与减振性能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4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祥;设置TLD钢结构高层建筑舒适度控制设计的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2 赵天一;王磊;田利;;地震作用下某高层结构MTMD减震控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孙祯,田志昌,李在在;地震能量的集中与耗散方法在TMD系统中的应用[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邹向阳,王晓天,刘丽华,徐学东,范国庆;结构振动控制发展概况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鑫;周志祥;宋雷;;大跨度拱桥减震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李宏男,阎石;中国结构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7 李奉阁,赵根田,田志昌;利用结构增层聚集和耗散能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8 李创第,黄天立,李暾,邹万杰,何益斌;带TMD的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9 韩兵康,张静怡;土木工程结构鲁棒控制的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10 秦丽;闫维明;李业学;;摩擦悬吊式TMD设计及其风振控制效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森林;杜喜凯;李忠献;;地震激励下高层建筑TLD控制及其优化[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2 谢庆华;崔伟峰;黄亮忠;陈德磊;;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钢结构施工新技术应用[A];2010年广东钢结构金奖“粤钢奖”论文集[C];2010年
3 郎红专;丁振宇;陈冰冰;高增梁;;高耸结构风诱导振动非线性TMD减振装置性能试验[A];压力容器的创新设计——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压力容器分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张颖;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与减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黄东阳;调频类阻尼器的性能改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朱航;半潜式平台运动性能与活动垂荡板减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翁光远;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阎石;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徐赵东;(铅)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9 周建中;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董志强;大射电望远镜馈源舱支撑结构的减振与测量[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小娣;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胡金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风振响应分析及风振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陆继鑫;双塔斜拉桥-TMD体系的减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牛智玲;结构-TMD系统风激随机振动及灵敏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崔琼;悬吊式TMD对近海风机的振动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平水;轻型大跨结构人致振动特性研究及振动控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卢爱贞;两种Pall型摩擦支撑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鲲;深海半潜式平台浪激响应分析及垂荡响应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卞建宾;保型振动控制在建筑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猛;围护墙MTMD耗能框架体系减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丽;闫维明;呼学军;聂维中;;河南艺术中心标志塔TMD地震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张敏政,丁世文,郭迅;利用水箱减振的结构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3年01期
3 欧进萍,王永富;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2期
4 谭平;潘兆东;王磊;周福霖;;基于能量原理的TMD系统减震性能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李春祥,熊学玉;地震作用下基于ADMF和系统参数组合的最优MTMD[J];计算力学学报;2002年03期
6 何玉敖,李忠献;电视塔结构地震反应的最优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1990年04期
7 方鄂华,钱稼茹,马镇炎;高层钢结构基本周期的经验公式[J];建筑结构学报;1993年02期
8 王肇民;电视塔结构TMD风振控制研究与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5期
9 张文芳;建筑结构TMD振动控制及其新体系减震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卜国雄;谭平;周福霖;杨武;;基于能量法的TMD参数优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丽;结构风振与地震响应的TMD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祥,张丽卿;结构双层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策略的性能评价[J];振动与冲击;2005年05期
2 李春祥;张丽卿;;基于任意整数的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J];振动与冲击;2005年04期
3 黄东阳;谭平;周福霖;黄襄云;曾奔;;池式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工程设置方法[J];河南科学;2008年02期
4 田志昌,张黎明;干摩擦在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2000年01期
5 李春祥;不同参数组合的最优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李春祥;结构基于弹性连接阻尼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控制评价(英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韩兵康,杜冬;结构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发展[J];振动与冲击;2005年02期
8 李春祥;土木工程结构不同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控制策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9 李春祥;土木工程结构的双层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策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10 李春祥,张静怡;基于系统参数均匀分布的新型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永强;沈耀球;陈伟球;叶贵如;;带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框架之瞬态响应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2 李春祥;;非对称建筑主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震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马汝建;王均刚;;扩展调谐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效果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永祁;彭程;马良U
本文编号:1655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5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