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演化机制对比

发布时间:2018-03-26 22:10

  本文选题:城市空间形态 切入点:“自上而下”模式 出处:《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引人注目。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并结合经济、政治、规划等因素,对比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城市形态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979-2008年间,各主要城市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演变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广州、深圳和珠海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管治模式,其城市用地随着产业发展和优化而扩张并调整,但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造成了各异的空间形态;佛山、东莞和中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管治模式,空间形态总体上较为分散破碎,并在不同地理区位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联系。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Using RS and GIS techniques and combining economic, political, planning and other facto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six major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Guangzhou, Shenzhen, Foshan, Dongguan, Zhongshan and Zhuhai over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has been compar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major cities have evolved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Guangzhou, Shenzhen and Zhuhai are top-down development governance models, and their urban land use expands and adjusts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However, different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have resulted in different spatial forms; Foshan, Dongguan and Zhongshan are bottom-up development governance models, which are scattered and broken in general, and present different degree of spatial connection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s.
【作者单位】: 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0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204000662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13]1792号)
【分类号】:TU9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伟平,吴志峰,何建邦;基于遥感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等级规模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2 王婧;方创琳;;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3 许学强;黄丹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1989年03期

4 闫小培;毛蒋兴;普军;;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6期

5 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6 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以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7 官莹;管驰明;周章;;经济功能演替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深圳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8 孙平军;封小平;孙弘;修春亮;;2000-2009年长春、吉林城市蔓延特征、效应与驱动力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9 李立勋;温锋华;许学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J];热带地理;2007年03期

10 陈红顺;夏斌;;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overnment's Role i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2 张敏;魏兴华;;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 代冬梅;吴国平;司惠超;;基于DEM的浏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4 袁中友;杜继丰;王枫;;珠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速减原因及其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魏蕾娜;郑林;张敬伟;贺小梅;;南昌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6 陈春;冯长春;;城镇用地增长的政府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7 杨国清;钟敏;刘欢;叶珊珊;;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刘卫芳;夏斌;聂云峰;;基于GIS与多智能体的建设用地变化仿真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9 沈非;苏玉燕;;近16年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永梅;吴志峰;胡伟平;邓南荣;;广佛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变化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昆仑;陈旭;曾克峰;;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用地的扩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3 陈银蓉;汪如民;梅昀;;近年来我国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综述[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4 石英;朱德举;郧文聚;程锋;;遗传算法用于产生可供选择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案[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5 董玉祥;;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诱因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吴琴;王鹏;董玉祥;;基于土地调查数据的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王友富;汤富平;徐攻博;;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研究[A];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姚秀利;;先发地区城乡空间转型的内容框架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Zhang Hebing;Wang Shidong;;Research Progress of Computer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A];2012年计算机应用与系统建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马利邦;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笑古;基于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土地督察违法用地监测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赵丽元;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交通一体化微观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许倍慎;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文惠;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兴娟;石家庄市绿地调查研究与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赖文亮;广州市黄埔区货运交通组织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白丽月;近二十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钧超;农村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置换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杨琦;山东省城市用地扩展及其效益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韩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祥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及其预测——以山西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孙强;蔡运龙;;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赖红松,董品杰;基于灰色预测和神经网络的城市建设用地量预测[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年06期

4 张心怡;刘敏;孟飞;;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5 孙平军;修春亮;王颖;;“流”视角的长春市蔓延特征与作用机理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6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7 张庭伟;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8 许波,纪慰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城市问题;2001年02期

9 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年03期

10 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思远;基于地理时空数据库的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芹;;湘潭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J];安徽建筑;2010年03期

2 吴成鹏;;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3 钟华;;浅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10年35期

4 ;栗雨·湖景名城[J];中外建筑;2011年04期

5 王成新,梅青,姚士谋,朱振国;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城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6 冯娴慧;魏清泉;;基于绿地生态机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热带地理;2006年04期

7 张弘;;浅析CBD[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8 李慧勇;;城市夜环境景观的色彩造型[J];山西建筑;2010年18期

9 林颖;龙婵;;基于轴线模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以武汉关山地区为例[J];经济师;2010年09期

10 杨荫凯;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J];城市问题;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煌;;汨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研究[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3 杨立国;;衡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陈健;;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向阳;;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及规划策略——以杭州为例[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卢思佳;;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登红;陈茜;杨潇;;迈向精细化与动态化的城市空间管理——成都市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回顾[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时匡;;城市空间的塑造[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宋樝;王士君;;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群元;尹长林;;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合理模式特征与构建[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萌邋记者 段丽茜;我省大中城市将开展总体城市设计[N];河北日报;2008年

2 实建;重庆建筑的地理元素[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N];建筑时报;2007年

4 记者 郝生荣 白云飞;专家评审论证康巴什新区修建性详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5 ;老百姓日常生活方便是不是城市布局的主要导向?[N];杭州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谢薇;未来十年我市着力建设八大新城[N];福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坤民;资源城市转型靠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柴国荣邋徐祖贤;关注民生贯穿城市更新过程[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9 章映邋佳玮;城市空间将更整洁美观[N];温州日报;2008年

10 记者 车莉;发挥都市密集区效应[N];长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韬;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薇;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于英;城市空间形态维度的复杂循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尹长林;长沙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苑思楠;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定量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陈和;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澎涛;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赵秀敏;杭州城市景观网络化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连建;城市交通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林;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D];湖南大学;2007年

3 王剑锋;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阳丹;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彭R

本文编号:1669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69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