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城市韧性承洪理论——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8-04-01 16:41

  本文选题:洪水适应性 切入点:防洪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摘要】:滨河城市面对水患问题需要一种基于韧性理论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修建防洪工程来抵御。通过堤、坝和渠化的防洪工程来抵御洪水,忽略了人与自然互动时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也无法回应因气候变化而不断增加的极端灾害,因此不是解决洪水安全问题的长期有效的方法。通过运用韧性理论提升系统存续能力,笔者提出了"城市韧性承洪"理论,作为替代目前主流方式的城市洪水灾害管理体系。该理论明确了一个城市的承洪力,以及对潜在的物质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中断等情况的预警辨识力,从而防止伤亡和保持现有的社会经济特征。通过在周期性洪水中积累经验,可以应对城市的极端洪水灾害。城市韧性承洪理论挑战了"城市如不防洪即无法生存"的传统理念,实际上传统的防洪工程破坏了应对洪水的韧性。为将此理论运用于规划实践中,笔者提出了"可浸区百分比"这一指标,用以评估城市的承洪韧性。应用自然的洪泛区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提升对洪水的适应性以替代防洪工程,将减轻洪水的危害。
[Abstract]:The waterfront city needs a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resilience theory, rather than simply building flood control works to resist it.Flood protection through levees, dams and channelized flood control works ignores the uncertainties that arise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does not respond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xtreme disasters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Therefore, it is not a long-term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the flood safety problem.By using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surviv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urban resilience flood bearing" as a substitute for the current mainstream mode of urban flood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The theory clarifies the flood bearing capacity of a city and the early warn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potential material property loss and social economic interruption, thus preventing casualties and maintaining the exis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By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in periodic floods, we can deal with extreme flood disasters in cities.The theory of urban resilience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ity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flood control". In fact, the traditional flood control project has destroyed the resilience of flood response.In order to apply this theory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ndex of "percentage of leachable area",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flood bearing toughness of the city.Using the function of natural flood flood area to establish urban flood bearing toughness and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flood control works will reduce the damage of flood.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
【分类号】:TU984.1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段汉明;刘辉;;西宁市PREE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3期

2 何报寅,张穗,杜耘,中山裕则,李兵;湖北省洪灾风险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3期

3 季永兴;黄民生;魏梓兴;卢智灵;;上海多自然型河流整治实践与探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4 张游;王绍强;葛全胜;周蕾;;基于GIS的江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5 ;Conceptualizing Discourses on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Planning[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年04期

6 马涛;童云峰;刘锦霞;武高林;刘振恒;;不同施肥处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8年04期

7 陈萍;陈晓玲;;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8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9 闫海明;战金艳;张韬;;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10 李谢辉;王磊;谭灵芝;郑奕5;;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书玉;杨新梅;史春芬;;区域生态经济弹性研究——以长治市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彦鹏;孙志强;张星耀;梁军;;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行为如何影响赤松枝条生长?[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孙志强;朱彦鹏;张星耀;张英军;于善栋;梁军;;食叶害虫对昆嵛山天然赤松种群演替动态的功能作用[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景宜;;洪水管理与洪水资源化研究进展[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宋丽青;;城市水安全:应对内涝灾害压力的生态途径——以北京莲花池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6 杨贤国;陈常铭;;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C];1991年

7 刘丹;华晨;阿拉特·乔治;;弹性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与规划创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田祚雄;;弹性城市: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4)——地方大部门制改革与城市科学管理研究[C];2013年

9 张茜;顾福妹;;基于城市恢复力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10 谭骏;戴悦;;关于区域海洋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的一些考虑[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Ghulam Akhmat;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管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朱新球;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志强;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蔡洪彬;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潘竟虎;兰州市景观生态格局热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洪军;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空间构建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7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理;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9 赵亮;草地群落物候分化模式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温远光;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长期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俊厚;基于MIKE和GIS洪水风险计算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金鑫;基于ArcGIS Engine的洪水信息数据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刘婧芝;居住区老年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蒋维;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娜;基于SOBEK的河网结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情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琦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管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戴永贤;关于两种群捕食—被捕食系统恢复率的两个结果[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9 侯梁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远彬;扁刺栲—华木荷林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林的比较及经营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屹;平刚;崔哲;;宁波鄞州区人才公寓的城市性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08年05期

2 吴缚龙;;超越渐进主义:中国的城市革命与崛起的城市[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1期

3 王菁菁;;城市性格与街道家具[J];建筑与文化;2005年10期

4 Didier REBOIS,卓健;离散城市中机动性和城市性的整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5 罗伯特·苏摩;包志禹;;无差别的城市性——绘图标准与都市规范[J];建筑学报;2007年08期

6 孙昊;杨凤臣;;科技园区规划的城市性与生态性[J];建筑知识;2009年05期

7 陈泳;;理解城市 尊重城市 研究城市[J];城市建筑;2012年12期

8 赫尔穆特·博特;刘涟涟;蒋薇;;今天的城市性[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9 曹晓昕;刘泓志;黄元p

本文编号:1696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96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