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从安全防御到安全无忧:新城市世界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发布时间:2018-04-02 08:16

  本文选题:非均衡 切入点:可持续性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摘要】:21世纪的世界"可持续"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可持续性。贯彻可持续性的理念早期聚焦于实现稳定性,实施有效管理,控制改变和发展——是一种"安全防御"的意识。近期,关于变化、干扰、不确定性和适应性的思考构成了韧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系统重组并从变化和扰动中恢复,而不是转化为其他状态的能力——换言之,系统是"安全无忧"的。尽管韧性城市的概念在理论上受到关注,但在目前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实践还很少。本文讨论了适用于城市的韧性理论,并提供了一系列构建城市韧度的策略:多功能、冗余度和模块化、(生物和社会)多样性、多尺度网络和连通性,以及适应性规划设计。这些策略将在韧性理论和可持续科学背景下进行讨论,并且以国际案例中的一些创新政策、工程和项目为例进行阐释。
[Abstract]:The degree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worl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The early focus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was on achieving stability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Contro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s a sense of "security defense". In the near term, thinking about change, interference, uncertainty and adaptability forms the basis of the science of resilience, that 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systems and recovery from change and disturbance. Rather than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into other states-in other words, the system is "safe and secure,"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a resilient city has received theoretical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practice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t pres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applicable to cities and provid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 multifunction, redundancy and modularization (biological and social) diversity. Multi-scale networks and connectivity, as well as adaptiv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se strategi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resilienc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science, and illustrated by some innovative policies, projects and projects in international cases.
【作者单位】: 美国艾摩斯特市马萨诸塞大学 风景园林与区域规划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分类号】:TU984.1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英;王计平;;城市带状公园的景观结构分析[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2 吴昊;王维;王文杰;秦建新;白雪;;长株潭地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君虎;王红丽;王焕炯;刘亚辰;邵力阳;;六盘山景观格局及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4 尹珂;肖轶;;基于量化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及景观效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7期

5 周慧;郑昭佩;梁兴军;王文华;;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泰安市生态安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6 彭建;刘焱序;潘雅婧;赵志强;宋治清;王仰麟;;基于景观格局—过程的城市自然灾害生态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10期

7 耿焕侠;张小林;李红波;;县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以江苏省丰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8 徐大伟;陈宝瑞;辛晓平;;气候变化对草原影响的评估指标及方法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4年11期

9 彭勃;杨剑;;基于干扰理论下的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以唐家山堰塞湖片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10 徐远涛;闵庆文;袁正;白艳莹;孙业红;李静;曹智;;云南哈尼梯田景观格局指数筛选研究(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杰;王骏;张照;马修文;;架起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桥梁——中国范式生态城市研究的展望[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2 阮海英;;人为干扰下乡村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探讨[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隽海民;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生态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许晓波;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立新;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孙丽娜;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变化及其土地生态环境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吴旭;城乡耦合系统人类主导的碳循环及生态服务[D];浙江大学;2013年

7 廖秉华;黄河流域河南段不同环境梯度下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8 李铖;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格局、驱动力及可持续性的研究:多尺度等级途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文平;基于景观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0 徐海顺;城市新区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亚坤;跨江通道建设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晶;基于3S技术的唐山湾三岛景观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孙逊;净水型人工湿地工程景观化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惠茹;陕北县南沟流域景观格局及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殷宪玲;人文性湿地景观在高校园区中的运用[D];天津大学;2012年

7 石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魏雅玲;密云县红门川流域防护林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肖盛;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余雪琴;基于景观格局和AHP的上海市区绿道规划[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潇琦;;建筑楼宇如何实现可持续性资源运用?[J];北京房地产;2007年05期

2 李刚;张岳帆;王金奎;;宜居建筑可持续性分析[J];城市建筑;2013年18期

3 郭宗逵;潘文辉;姜珠峰;;住宅小区可持续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07期

4 刘平;可持续性工程建设与技术发展[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9年04期

5 陈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辽宁经济;2006年07期

6 马谊恒;闫迪;;住宅小区水景水质保障可持续性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年08期

7 小普;基路亚;;125 Haus苦寒地冷暖自供[J];商务旅行;2012年05期

8 张红林;;唯有持续创新[J];今日工程机械;2011年03期

9 林君翰;Joshua Bolchover;;琴模村项目[J];建筑技艺;2013年02期

10 张芸;;浅议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思彤;杨东峰;;城市社区可持续性定量评估:国际经验与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孟溟捷 刘博;注重可持续性和有序增长[N];建筑时报;2011年

2 乔治·贝尔德 翻译 龚雪;对可持续性的审议:学术和专业领域出现双重批判[N];中华建筑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韩睿华;可持续性建筑的未来[N];中国建设报;2012年

4 Gary Tulacz;技术和可持续性是关键[N];建筑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谈健 孙晓峰;我们不能用下一代的资源[N];广东建设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丹阳;可持续性住宅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9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99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