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含膏红层软岩溶蚀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含膏红层软岩 切入点:环境水 出处:《岩土力学》2015年S2期
【摘要】:针对成都地区红层软岩溶蚀空洞现象,以成都半岛城邦项目场地的红层软岩为例,选取不同深度的岩样进行室内浸水试验、淋滤试验和溶蚀试验,观察岩样在不同类型环境水下的作用性状和溶蚀特征,分析经历不同作用的含膏红层软岩可溶成分的流失程度及其对环境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层软岩中的石膏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含膏红层及其环境水的腐蚀性显著增强;遇水后,红层软岩中的可溶成分逐渐溶解、流失,随着时间的积累;红层软岩孔隙增大,渗透性增强,红层的完整性丧失,强度衰减;在酸性环境水的作用下红层软岩中的钙质胶结物流失加剧,结构连接破坏严重,对红层的结构强度影响较大。对浸泡、淋滤和溶蚀作用后的试样,重点测试了抗压强度、波速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红层软岩经硫酸溶液腐蚀后岩样的结构被破坏,单轴抗压强度从8.5 MPa降低到2 MPa,降低了76%;波速明显减小,从2 204 m/s减小至1 355 m/s,减小了40%;红层试样的p H与电导率变化也比较显著,p H值从8.77减小至7.29;电导率从55μs/cm增加到1 100μs/cm。
[Abstract]: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red rock dissolution in Chengdu area in Chengdu peninsula city empty, the project site in red rock as an example, select the different depth of the rock samples indoor soaking test, leaching test and corrosion test, observation of sampl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environ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characters and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experience different paste containing red soft rock soluble component loss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gypsum in the red layer soft rock increase with depth, the corrosion of gypsum layer and red water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ater soluble component, red layer soft rock gradually dissolved, with the loss of the accumulation of time; red layer soft rock pore diameter and permeability increasing, the loss of integrity, red layer strength degradation; calcareous cement logistics in acidic environ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water in red rock in loss intensifies, serious damage to the red connection structur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layer influence. For soaking, leaching and dissolution of the samples, mainly tes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velocity and other paramete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red bed soft rock by sulfuric acid solution after corrosion specimen is damaged,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decreased from 8.5 MPa to 2 MPa, reduced by 76%; veloc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2204 m/s to 1355 m/s, reduced by 40%; P H and conductivity changes of red layer samples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P H value decreased from 8.77 to 7.29; the conductivity increased from 55 s/cm to 1100 s/cm.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强,寇小兵,黄绍槟,周永江;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2 张永安;李峰;陈军;;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3 刘宇;郑立宁;康景文;郭永春;陈云;赵文;;成都天府新区含膏红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5期
4 王子忠;许模;;四川盆地含膏盐红层特征及坝基工程地质问题(Ⅰ)[J];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03期
5 王运生;吴俊峰;魏鹏;王晓欣;韩丽芳;李月美;马宏宇;邵虹涛;徐鸿彪;;四川盆地红层水岩作用岩石弱化时效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6 陈从新;卢海峰;袁从华;童志怡;沈强;鲁祖德;;红层软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7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彭柏兴;刘颖炯;刘毅;;红层溶蚀风化特征及其工程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协能;李德万;陈思;;重庆南川红层区地下水水质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2 刘小伟;谌文武;韩文峰;;浅埋红层软岩隧洞围岩变形特征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3 彭华;;中国南方湿润区红层地貌及相关问题探讨[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4 欧亚波;李泽琴;;四川省红层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评价——以宜宾市屏山地区为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4期
5 李月美;王运生;王晓欣;胡芹龙;孙耀明;江岳安;;重庆长寿地区红层水岩作用时效性实验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6 漆继红,侯昭路,贾疏源,王能峰;金鸡关隧道渗水变形特征研究及其治理[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7 黄斌;邓秋洪;杨小兰;;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土体塑性变形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8 彭国喜;覃雄谋;高磊;;四川红层中岩溶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李守定,李晓,张年学,廖秋林;三峡库区侏罗系易滑地层沉积特征及其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10 薛振勇;红层区城镇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腐蚀及防治研究——以天水市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柏兴;刘颖炯;王星华;;波速-旁压联合测试法在红层软岩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志沛;彭惠;段立莉;;勉宁高速公路沿线泥岩遇水崩解特征的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强;周永江;吉随旺;胡德贵;;红层软岩基本特性和公路建设中的主要技术问题[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刚林;徐进;李青松;;四川盆地微风化红色砂泥岩低应变率动强度三轴试验研究[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程强;周德培;寇小兵;;红层软岩地区公路建设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程强;黄绍槟;周永江;;红层软岩工程地质特征及公路病害[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彭柏兴;王星华;;湘浏盆地红层软岩工程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程强;;红层软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胡文静;丁瑜;夏振尧;朱朝辉;袁可辉;王圆发;向玄;;重庆地区红层泥岩侧限膨胀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材料[C];2014年
10 李红中;张修杰;;红砂岩的特征和工程分类对广东地区公路建设的启示[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及耐久性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张永安;滇中红层路堑边坡与路堤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5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周立荣;红层边坡浅层破坏机理及生态防护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永杰;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周应华;红层路堑边坡失稳机理及加固防护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刘晓明;红层软岩崩解性及其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成;丁家坟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锦山;基于环境磁学的长江干流沉积物来源及组成变化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强;四川红层泥岩的分布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郑浩;东营凹陷“红层”层系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格局[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熊力;红层软岩崩解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6 王奇山;多点估计法的改进及其在边坡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7 王智猛;红层泥岩土及其改良土力学特性研究与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张永安;安楚公路红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赵志霞;川南红层地区公路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范宣梅;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柏兴;王星华;;湘浏盆地红层软岩的几个岩土工程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吴国雄,张斌,杨应信,程强;西部红层软岩地质特性及其对路基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张述兴;王昌贤;;黏土岩微结构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邢观猷;对我国红层地区大坝工程安全措施的探讨[J];大坝与安全;1996年02期
5 张丽;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东北公路;1998年04期
6 吉随旺,张倬元,邓荣贵,宋光润,王凌云,陈强;川中红色砂泥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7 王士天,刘汉超,张倬元,黄润秋,许模尚,岳全,王思敬,杜永廉,马风山,丁恩保;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8 余宏明,胡艳欣,张纯根;三峡库区巴东地区紫红色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9 尹剑平,曹周红,刘晓平;株洲船闸溶蚀风化地基处理及对结构的影响[J];湖南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10 路莅枫,张家生;弱透水性溶蚀风化深槽地基加固机理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才;彭华;;广东红层形成及其发育规律研究[J];热带地理;2006年03期
2 F.V.Chukhrov ,丁暄;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上判断红层的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74年11期
3 陈兴海;;四川红层成分分析及成因解释[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4 高忠坛;江西红层含水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年04期
5 文宝萍,王思敬,王恩志,张建民,吴玉庚,王兴林;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的变形特征[J];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6 黄绍槟,程强,胡厚田;四川红层分布及工程环境特征研究[J];公路;2005年05期
7 郭天龙;对“滇西红层”认识的探讨[J];云南交通科技;2002年05期
8 朱春林;邢志会;饶春富;胡国华;;滇中红层含盐层水文地质特征[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06期
9 冯启言,韩宝平,曹丁涛,,张崇良;红层的微观结构与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年05期
10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我国红层分布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广秀;任国林;;湖北省丹江口地区红层的某些工程地质性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2 骆银辉;饶春富;杨广珠;;云南红层地下水贮存特征与开发利用研究[A];地下水勘查技术现场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水文物探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乔建平;;四川乐山地区红层滑坡特点研究[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彭柏兴;王星华;;湘浏盆地红层软岩工程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梦启;周志明;狄乾生;章至洁;;某矿区红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及建井方法探讨[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汪双红;;抱子石水电站红层地基特性与工程处理[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福存;李旭峰;安永会;鄢毅;朱春林;刘安云;;中国西南地区红层特征及其供水水文地质意义[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8 程文斌;顾雪祥;胡修棉;李有核;董树义;;大洋红层与大洋富氧事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丁涛;;兖州矿区侏罗系红层水文地质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10 周应华;周德培;杨涛;程强;;几种红层软岩力学特征试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宇浩 李小卫;甘泉涌来红层润[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本报通讯员 赵海燕;重庆红层区:山脚打水山上喝[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范安富 吕纯超;汩汩红层水 悠悠为民情[N];广安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闫佳 尹瑶;红层打井润万家[N];乐山日报;2006年
5 刘敏;“红层水,甜到咱心里”[N];眉山日报;2006年
6 陈四四;守着“红层井”却去买水喝[N];四川日报;2007年
7 雷应兰 记者 林泽全;大旱之年喝甘泉 红层水井立大功[N];自贡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范玲 记者 罗会江 特约记者 金光;四川红层区800万百姓告别饮水难[N];中国矿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邹密 曾立;唤醒红层水[N];重庆日报;2006年
10 特约记者 金光;四川红层区今年打井30万口[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左文贵;湖南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工程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郭永春;红层岩土中水的物理化学效应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刘小伟;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陈曦;白垩纪大洋红层时代、类型及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俊;湖南红层地区顺层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程强;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智诚;长沙红层工程性质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2 高芳芳;云南红层分布及其边坡工程病害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单灿灿;合肥市红层的工程性质研究及基岩工程地质分区[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魏安辉;川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与路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叶朝汉;合肥市红层的工程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6 徐幼建;红层地层隧道精细化施工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王晓欣;四川红层地区水—岩作用时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世雄;第三系红层高边坡失稳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曾萱;白垩纪大洋红层的时空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曾健新;川东红层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6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716051.html